太子到莽山行宫看望隆盛帝却被挡在宫外,太子跪在宫门前半日,依旧没能见到隆盛帝的消息不胫而走。奉天城内的流言愈演愈烈,有的说陛下遇刺主谋就是太子,据说当时此刻全部被诛杀,可是留下的武器和腰牌表明那些刺客都是东宫六率的死士,这说明太子已经等不及陛下龙驭宾天想要马上登基。有些人暗暗叹息,这太子也真是的,多等几日又何妨,为何做出这种忤逆的事情,看来太子的位置危险了。
隆盛帝拒不召见太子的举动又给这些流言加了一把火,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隆盛帝对太子不满意,很不满意。
流言纷纷,人心惶惶,担心太子的有之,辛灾乐祸的有之,暗自观望的有之,奉天前往辽东的路上信使往来如飞,龙兴国上书请求探望隆盛帝的奏章被驳回,这又让京城中多了一条流言。那就是隆盛帝对太子和辽东王都不放心,似乎要打算另立储君。
如今隆盛帝只有三个儿子,太子和辽东王受猜忌,那就只有燕王是最好的人选,于是燕王府门前车水马龙,每日拜见燕王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大家都见不到燕王,因为燕王在莽山行宫陪着隆盛帝。
这样一来人们的猜测更加有理有据,燕王看似低调,实际上才华出众,在军队和士林都有不错的基础,而且燕王待人和善,几乎找不到什么劣迹,在剿灭北戎的战役中燕王的火军大出风头,战功仅次于镇北军,
关键是火军是一只高技术兵种,在当今天下相当于无敌的存在,这么一分析大家一直认为,很有可能燕王会成为新的储君。所以那些一贯见风使舵的人更加相信隆盛帝打算立燕王为储君的流言。
奉天城内纷纷攘攘,豪门大家都在做着安排和选择,这真是个多事之秋。就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人们发现朝廷的运作仍然维持正常,各项政令依旧畅通,这有让大家心里渐渐稳定了。当赵延陵等一帮随架大臣回到朝堂主持政务,大家心里似乎吃了定心丸。看来陛下的伤势有好转了。
这个秋天仿佛是故意和大家过不去一样,随着皇宫太医院医正和众多名医被招进莽山行宫,人们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不久之后,莽山行宫传来旨意:太子龙兴云监国,赵延陵、李乘风、张九龄为辅政大臣协助太子参赞国政。这道旨意让大家又开始动起了心思,看来太子在路上地心中的地位还是那样重要,那么行刺之事是谁干的,人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议论纷纷了,只是谣言又开始变了个风向,指向了辽东王。
随后又是一道旨意:封燕王龙兴元为摄政王统领群臣,辅佐太子理政。所有政务需经三省六部议定,太子亲批,摄政王押章才可算数。这道旨意一出,大家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陛下这是要干什么呀,人常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子监国古已有之,现在又出来个摄政王,连太子的亲批没有摄政王的章也不能算数,那到底听谁的。反正现在很是混乱,大家也就听之任之了,爱咋地咋地吧,反正都是你家的事,我们不操那心了,你们爷几个玩吧。
泰和殿内太子把整理好的奏折推给龙兴元:“摄政王,今日的奏章已经批好,请摄政王过目。”
“我过的屁的目,章都给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别打扰我睡觉。”
“哈哈,你小子到会躲清静,这烦人的事都推给我,命苦哇。”
“拉倒吧,你要是嫌累,立刻辞了太子之位,有人巴不得替你累呢,还在那里故作姿态,恶心。”
“有这么跟兄长说话的吗?看来憋的厉害,要不然我让紫衣回来吧,省的你一天到晚的担心。”
“大哥,你明知道紫衣责任重大,还说这没油盐的话,来点实在的行不?”
“你想如何?”
“等你登基我就娶紫衣,正妃啊,敢给个侧妃你试试。还有紫衣认祖归宗你得操持,我就喜欢给翔哥当妹夫,别人家咱瞧不上。还有,你得封我一个威风的职务,最好能有很多钱还不干事的那种。还有我的封地一定要在幽州,这是你早就答应我的,不许反悔。”
龙兴云叹了口气,拍拍龙兴元的肩膀说:“兴元,我很幸运有你这样的弟弟,有燕翔那样的朋友,你说的我全答应,将来你还是摄政王。”
“我不干,朝政是你的事,我可没功夫跟你这浪费时间。”
“兴元,我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陪着我,看不见你我心中会寂寞的。”
龙兴元仔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