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6月25日,胡适到中国公学参加校长就职典礼。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套上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丢就走的缘故有三:(1)熊锦帆、但怒刚、丁觳音诸同学真热心办此事,我不忍丢了他们就走;(2)这个学堂当初确然于我个人的发展曾有大影响;我若不进中公,后来发展的方向当不同;(3)此时我行就职礼,可以表示一种态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后一点是指胡适反对李石曾担任北大校长,有人怀疑胡适自己有北上担任北大校长的打算。
9月12日,中国公学开学,胡适本想辞去一切课程,专心管理学校和从事研究,但中国公学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亲炙胡适教诲,亲眼目睹胡适讲课的风采,胡适于是选了一门别的教授不愿教的课——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对胡适来说也很陌生,只好从头学起,认真备课,现“蒸”现“卖”。
中国公学经费异常困窘,濒于破产的境地,却贪大求全,设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学系,而学生仅三百余人。
胡适从1928年暑假开始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最终改为文理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三个学院六个系。此举一方面便于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另外,有助于节省经费,减轻学校经济上的压力。
在教师的选聘上,胡适继承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作风,遵循“不分派别,不限资格”的原则,将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标准,坚持不拘一格选聘优秀教师。例如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胡适也大胆聘用他为大学老师,诚如沈从文所说,“这是胡适校长给予我的难得的机会,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胡适先后请来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前来任教,其中有人们熟悉的高一涵、张慰慈、杨亮功、罗隆基、梁实秋、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全增嘏、叶公超、饶孟侃、黄白薇等。
对于教授的聘请,胡适非常重视,并且有明确的标准,如中国文学教授,他认为必须旧学有根基而对于新知识也有相当研究者,才算合格。同时胡适又不拘于资格和学历,不分派别。以中国文学系为例,当时聘请王运的学生马宗霍教先秦文学、左派作家白薇教戏剧、后来结为夫妇的陆侃如和冯沅君教古典诗词考释。
前边说到的,青年作家沈从文教小说创作、郑振铎教西洋文学史、梁实秋教文学。其中陆侃如、冯沅君,沈从文都不满30岁,而沈从文只有高小学历。
胡适聘用沈从文是徐志摩的推荐,虽然沈从文第一堂课因为紧张站在讲台上十多分钟说不出话,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沈从文以专深的知识和才气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胡适的名气不仅吸引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到中国公学任教,也吸引了不少人报考中国公学。
据罗尔纲回忆,当时他所在的班有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学生,比胡适还要大二十多岁。本来已经高等师范毕业,教了多年中学,因为仰慕胡适而放弃工作重新来中国公学求学。
胡适认为“教育的成功,此实系环境所使然”,因此,他开除了一批不注册、不上课、打架斗殴、使用假文凭的学生,整饬了学风,树立了学校威信。与此同时,他积极支持《吴淞月刊》《中公学生》《中国文学季刊》等刊物以及各种学会的创办发展,活跃了学术气氛,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提高学术水平和表达思想的平台,为学校建设起了良好的学风。
胡适在自己求学期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对于中国公学学生的各种学术研究会和讲演会也非常支持,有时还亲自担任演讲竞赛的评判员。
胡适自己非常擅长演讲,也很有心得,他告诉学生演讲的要点:第一是口齿要清楚,第二是说话要慢,而演讲稿的好坏则取决于思想组织的能力。
由于胡适的提倡和支持,学生的演讲水平有很大提高。1929年12月,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劳动大学四所淞沪大学在持志大学举行演讲比赛,结果中国公学夺得第一名。
胡适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坚忍进取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胡适任校长期间,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运动会。
1930年4月28日,他亲自作《中国公学运动会歌》:“健儿们,大家上前!只一人第一,要个个争先。胜固然可喜。败也要欣然。健儿们,大家上前!健儿们,大家全体的光荣,要我们担戴。胜,要光荣的胜,败,也要光荣的败,健儿们,大家齐来!”
经过改革,中国公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数量和质量普遍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招生情况逐渐改观。在胡适掌校的两年时间里,学生数目从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发展很快,经济情况也有了好转。学校原有的规模已经不能容纳学生现有的数量,为此扩建开设了分校区,新建了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