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当年那本着名的报告文学的福,在座的记者们大都听过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顿时轰的一声炸了,“那么是否可以说目前咱们取得的这项成果在国际上也算是几句影响力的?”
“是的,自从1904年庞加莱提出这个猜想之后,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数学家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斯梅尔、弗里德曼、瑟斯顿等菲尔兹奖的获得者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完成最终的证明!”,嘴上说着遗憾,其实张教授心里却感到无比的庆幸,接着他又甩出一个记者们听过的名字,“丘成桐教授的几位得意弟子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相对于斯梅尔、瑟斯顿等人,丘成桐的名字更为这些记者所熟知,他们从丘成桐的履历中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张教授,丘成桐教授曾经获得过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那么吕同学取得了这么大的突破有没有机会获奖呢?”
这个问题让喧闹的会场静了下来,包括校长在内,所有的人都看着张教授,张教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他矜持的说道,“如果这项突破获得数学界的广泛认可的话,我想的确有很大的可能获奖!”,在他看来获奖几乎是一定的,但在媒体面前说话还是稳妥一些比较好。
“那么吕同学今天到现场了么?”,终于有人想到新闻的主人公来。
“额,吕同学现在正处于交换留学阶段,暂时不在国内!”,校长略显郁闷的回答道,然后立刻拿出《Science》指着论文中的署名说道,“不过这篇文章署的可是咱们京师大学的名字,这项成果毫无疑问是京师大学的荣誉!”
“那他现在在哪个国家?那个学校?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记者才不管这些,连忙一连串的追问道,既然做出了这么大的成果,那么向台里/报社申请一次出国采访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吧?
一阵儿喧闹过后,记者们又问了一大堆的问题,这才拿着张部长早已备好的红包满意的离去;回到报社、电视台里他们一边准备稿子一边向上司提出去米国采访的申请。
或许是因为京师大学的招牌的确够响亮,或许是张部长背后使了力气,朝廷台和青年报的记者幸运的通过了申请,踏上了前去米国采访吕丘建的旅程。
一行人经过长途飞行到达纽约机场,刚下飞机来不及休息就转车前往普林斯顿,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朝廷台的李晓和青年报的周维只好找了个酒店住下。
第二天一早起来,立刻根据之前查到的资料直奔普林斯顿大学对外联络部门,向他们提出采访吕丘建的要求。
早上和下午上课的时间自然是不能被打扰的,晚上又要进行训练,于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就只有训练之后了;俩人郁闷的从办公室出来,这要是在国内只要报出自己单位的名字,那个学校不是立刻把采访对象揪过来任由自己折腾,到了这边却还要等对方有时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