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云游与安居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栖身寺院

    寺院是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一位年轻人投入佛门,出家为僧,寺院就成了他终身的依靠。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国家对僧人就开始进行管理。一位僧人只要出家受戒,就要受到严格的管理,不能随意而行。早在北魏孝文帝时,就下过一道诏令:僧人不能随便离开寺院,有事外出,必须持有寺院开具的证明;不在寺院的游方僧人,民间也不能收留。

    隋唐时代,对于僧人外出的规定就更加严格了。唐代政府规定:僧人要住在自己的寺庙里,不能偷偷摸摸出去,也不能跑到别的地方,自己盖一座庙。如果僧尼要外出,路程超过3天的就要申报有关政府部门立案,离开寺院不得超过7天。道路实在太远的,必须持有政府部门开的通行证。

    明代对僧人私自外出惩罚十分严酷。规定僧人只能居住在自己的寺院里,不许同时来往居留在两座寺院;更不允许私养家眷,私自在民间居住。有违反者,一经举报即当“枭首示众”,窝藏僧人者流放3000里。

    游方问道

    僧人没有一定的手续是不能随便离开寺院的。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游方问道”,也就是说,僧人可以离开自己的寺院,到全国各地的寺院求师问道,寻访佛法。应该说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的著名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之前,先遍游全国,独立游历吴、蜀、赵、魏、周、秦等地,就学名僧,切磋学问。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佛学修养,也为他锻炼出了一身走远路的好身骨。

    禅宗兴起后,这种寻师问道的风气更浓。六祖慧能的门徒志诚、智常等人,原来是荆州玉泉山寺神秀的高徒,因为在对禅理的领悟上存在疑惑,便千里迢迢,从湖北来到岭南参拜惠能。《永嘉集》的作者玄觉,原来是天台宗的僧人,后来远游岭南曹溪,参拜六祖惠能,住了一宿,就得到了顿悟,成为惠能的弟子。著名佛教学者宗密,在四川出家,然后到湖北、河南、河北遍访名僧,接着又进入山西,游五台山,最后到达陕西终南山。差不多游遍了大半个北中国。

    挂单纳客

    僧人们既然可以四处寻访师友,交流佛法,寺院就必须给僧人一些行动上的方便,于是,一种接待过往云游僧人的制度——“挂单”就形成了。

    任何受了比丘戒的僧人,都有资格在各大寺院挂单。要求挂单也称“讨单”,其程序有一定的规定:“讨单者”先将“衣单”(行李)放在客堂门口的左面或右面。如果放在左面,那么他会用左脚先跨过左面的门坎,并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这样,在等人来的时候,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行李放在右面,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

    接待前来挂单僧人的一般是知客僧。如果知客僧不在,会有一个“照客”去找他来。知客僧一进门,那“讨单”的便应站起来,合掌行礼,向佛像拜三拜。拜完三拜起立时,便说:“顶礼知客师。”通常知客便回答:“问讯(合掌)好了。”来僧又转向佛像深深问一讯。或者,如果他觉得应该更加隆重些的话,可以在佛像前再拜一拜。

    此后,“讨单者”又坐回横凳上,准备做口试。知客则坐在靠门的椅子上,问他的名字、原来剃度师的名字、受戒的处所、最近的行止等许多应问的问题,确认来者是一位善良的、受过戒的比丘。如果他回答得不得体,或者当时这类欺诈行为时常发生,知客不能完全消除疑惑,那么可以要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