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和硕特部,前套的包头地区又是土默特部的游牧地,又有回部占据着前套的部分地区,如果明军只是以长城为界的话,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越过长城北上,冲突便在所难免。
晋王李定国并不象高文贵这般乐观自信,毕竟他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全面。尽管他知道皇上很强势,有一颗强烈的扩张之心,但他也知道皇上的冷静和沉着,知道皇上处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更加全面。而且,他和朱永兴是有书信联系的,再加上兵部的通报,使他对西北目前能够采取行动的规模很清楚。
“收复河套地区虽是势在必行,但如何行动,还需谨慎斟酌。”李定国缓缓说道:“先据长城,封闭关口,然后再视情况而动,这也是万岁的意思。除了军事,经济手段也将随之展开,或者能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也就是说,军事行动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动用的兵力也要限制一个数量级别。”
“那多少人合适呢?”高文贵问道:“如果是纯骑兵,以千五之数为单位,是可以的。”
“骑兵最好不要单独行动。”李定国坐正了身体,思索着说道:“我的想法是混编,以一千骑兵,三千步兵,千余炮辎兵,组成五千余人的作战单位分驻要地。战斗的规模,以最多出{ 动三个作战单位为限。如果超出,或取消,或请旨定夺。”
高文贵想了想,有些遗憾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出动多少人马,不是拍脑袋就定的,要根据粮草物资的储备来计算,就目前来说。西北和东北是翘翘板,必然有倾斜,而不会是平行的地位。
“这样的情势应该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李定国笑着安慰道:“最多一年,朝廷的财政情况便将有很大缓解。现在拖累最大的,还是北地凋弊。圣上仁厚,不忍子民嗷嗷待哺。十万大军南调就食。也是无奈之举啊!”
“万岁实乃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圣明君主。”高文贵感慨道:“文治武功且不说,单就中兴大明,重复华夏,便无人能及。嗯,连高皇帝也比不过圣上。晋殿下所言极是,最多也就等一年,咱们就有底气横扫东虏,尽复汉家失地了。也许半年就差不多呢,那湄、河两省是一年三四熟。江南也是一年两三熟,有了粮食,别的都好说。或者,天气暖和了,十万大军再度北调,一鼓便能灭了鞑虏,尽复辽东呢!”
“这不太可能。”李定国摇了摇头,猜测着说道:“一来一去耗费太大。大招北地之兵,进行北地征战。圣上的意思已经很明确。”
“可惜,那南调的大军要闲着了。”高文贵最近只专注于招收骑兵,以补缺额,对朝廷的举动并没有仔细分析研究。
“闲着是不可能的。”李定国呵呵一笑,说道:“你当广州军区成立是为了什么?有湄、河两省的好榜样,圣上岂会不继续开疆拓土?象你说的。一年三四熟啊,种一亩地等于种三四亩呢!以南济北,这个思路是不可改的。”
“安南郑氏,或者还有占城国。”高文贵猜测着,然后嘿嘿一笑。“十有八九是要完蛋了。嗯,听说为了宗守义入阁一事,朝廷众官员与圣上争论不定。要是宗守义能有灭国之功,或许圣上便是给他这个机会呢!”
“圣上学问渊博,所以才有包容万人之海量。争论也罢,反对也罢,圣上并不为难臣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说道:“但有一点,那就是明君圣主面前容不得谋私,若有私心也说在明面,圣上尚可原谅,若是背后搞手脚,那便是罪不可恕啊!”
“圣上就是太仁厚了。”高文贵连连摇着头,“那些嘴巴上厉害的文官,早就该收拾收拾了。”
“莫要胡说。”李定国皱眉低斥,“圣上效光武,乃是群臣之幸,岂有希望圣上非刑杀人的?”
“啊,对,对,失言了。”高文贵经此提醒,也想起自己的出身来,连忙又点头,“仁厚好,仁君圣主啊!”
“抓紧时间招兵训练吧!”李定国有些无奈地摆了摆手,“西北多健儿,边民多擅骑,这应该不是很难。对了,还有军屯,别的不说,那个苜蓿要多种,人能吃,又是草料,以后缺不了啊!”
“明白。”高文贵站起身,拱了拱手,笑道:“那末将便告退了。嘿嘿,先去驯服那大洋马去,早骑早威风。”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