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12月25日,芒戈基河三角洲。
三艘东非运输公司的船只从苏伊士港开到了新华湾外海的时候,就被一艘由湾内驶出的交通艇截住,然后三艘船只汇合了一艘新近下水的笛型运输船(装载了大量拓荒物资),直接调头驶向了新华夏岛西部的芒戈基河三角洲地带。
东岸的大海船根本不敢靠近珊瑚礁密布的近海,因此,他们在外海碇泊处放下了许多小艇,然后来回驳运,效率低就低点吧,总比船毁人亡要强。这可不是开玩笑,新华夏岛在“古代”(也许要追溯到白垩纪)很可能是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这从其西海岸(莫桑比克海峡)的海水深度远小于东海岸就能看得出来——海水下面到处是浅滩和珊瑚礁,尤其是科摩罗岛一带,那里可是有科摩罗海底高原之称的。
而在这些面积广阔的冲积平原中,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大的当属以马任加为核心的布瓦纳盆地,以及在其南边的默纳伯盆地了——当然,鉴于某个老给东岸人找麻烦的土著王国的因素,新华夏开拓队队长史钦杰已经大笔一挥。将此盆地正式定名为大庆盆地。寓意为庆祝必然到来的征讨默纳伯王国的军事行动的胜利。
东岸人的四艘大海船此时停泊的芒戈基河三角洲一带。便是大庆盆地中面积最大、农业条件最好的一个河口三角洲了。同时,这个面积达两千平方公里以上的冲积平原,同时也是整个新华夏岛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三角洲之一。
与此同时,这里的气候毫无疑问是炎热的,降雨量也不甚多。即便是在所谓的雨季(即夏季),由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向东南,再加上原本位于莫桑比克海峡的低气压带扩张到沿海陆地上,以及中央高地对雨水的截留。这些都使得西部沿海盆地的降水量大为减少,尤其是西南部,由于蒸发作用的强烈,简直就是半干旱地带了。
东岸人由于是第一次开发芒戈基河一带,因此手头没有本地的气象数据,而棉河港那边,由于前期工作的疏忽,记录的温度、风力、日照以及降水数据也少得可怜,因此关于芒戈基河三角洲的数据就只能靠猜了。
新华夏开拓队下辖的农业局估计,木伦达瓦河口的年降雨天数应该在6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700毫米;而芒戈基河三角洲的数据很可能需要在此基础上削减三分之一左右,即这里的年降水量很可能只有450-500毫米左右。且这些雨水都会在一两个月内集中下完;至于棉河、图莱尔一带,年降水量能有三百出头就不错了。降水的总体趋势是越往南就越少,同时气温也越凉爽,沿海浅滩、珊瑚岛礁也越多。
而对于东岸人即将种植的甘蔗有着重要影响的温度,这点东岸人都不担心,因为无论是在芒戈基河三角洲还是南边的棉河一带,年积温一般都在8000摄氏度以上(后世芒戈基河出海口的年平均温度为24.9℃,绝对最高温度38.2℃,河流流量最大的一月,为1251立方米/秒;图莱尔为23.8℃,绝对最高温度为39.8℃),非常适合甘蔗这种作物的生长。
这个地方其实早就被新华夏开拓队盯上了,其时间大约在塔希提甘蔗被引种到归化港植物园的时候,当时史钦杰就派出了由少许探险队员组成的队伍,先后乘船数次在此登陆,很是考察了一番此地的各种状况,最后发现芒戈基河三角洲一带最适合这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作物的生长。
如今借着这次战争的东风,新华夏开拓队终于决定在此地设立定居点,然后大力推广种植甘蔗,必要的话后续还会设立机器榨糖厂、酿酒厂,以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这个定居点的规模,说实话还是不小的。按照史钦杰的打算,是将这个定居点建设成东岸人在岛上的另一个经济重镇,就如同塔城港那样的煤业重镇一样,使其成为开拓队政府的另一大摇钱树——很可能还是最赚钱的那一个呢。
总计四艘大海船的登陆行动整整持续了好几天才结束,一千名因平日里表现出色而被“大赦”(即获得自由身份)的波兰战俘,加上两千余名被史钦杰截留下来的明人移民(山东裁汰下来的仆从军官兵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