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
丹符印一入丹炉,雾团立刻被打碎了开来,然后在丹炉中形成了三个漩涡,以肉眼难以观察的速度快速地旋转着。
方寒稍微观察了下,又画了一道丹符印,然后打了出去。
金琳目中闪过一丝诧异,因为她发现这道丹符印不论从蕴含的法力,还是法力的劲道甚至性质都跟前面一道有着可以明显察觉到的差别。这在前面九天是从来没发生的事情。
莫非是主人控制力道出问题了,还是什么原因呢?金琳心里有些疑惑,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不敢出一点声音。
丹符印入炉时,雾团同样被打碎了开来,然后形成了三个漩涡,但旋转的速度和轨迹却起了一丝变化。
四道丹符印打完之后,方寒仍然一脸平静,双目在四个丹炉间来回扫描,这个时候他的眼眸深处才流露出了一丝紧张和期待。
丹终于结成了,跟以前一样仍然是圆状,仍然是翠绿色,但四个丹炉内的丹药大小、表面颜色光芒深浅亮度却都有些不一样。
丹悬浮在丹炉半空中,仍然在转动着。方寒此时的心同样悬在半空中。
这可都是宝贝啊,这一次若不成功,意味着他方寒又损失了一笔不小的天材地宝,意味着一切将从头开始。
神念透过丹炉,仔细地探查着四个丹炉内丹药内的灵力波动情况。这灵力波动其实就是相当于肥皂泡内的压力。[
方寒用笔记录了下来。
他还记录下丹药的大小,圆形的程度,丹的亮度,颜色等等,只要能观察到的方寒都一一记录。
丹药终于静静的躺在丹炉底部,颗颗都散发着淡淡的翠绿色光芒。
方寒深深吸了一口气,打开了第一个丹炉。
噗!噗!噗!
颗粒无存。
第二个丹炉同样如此。
方寒脸色虽然如常,但眼神还是忍不住流露出一丝失望。
数次的失败对于方寒而言确实算不了什么。但问题是,那丹炉里的东西随便一件都是稀世珍宝,拿到世俗中怎么拍卖都能拍出天价。
方寒经受得起数百上千次的失败,却经受不起这种浪费,事实上,这次若全部失败,方寒最多也只能再试验一次。若再不成功,他只能尝试着炼制别的丹药了,因为炼制菡柏丹的药材没了。
第三个丹炉终于只发出两声爆破声,留下了一颗丹药。方寒眼目终于亮起一丝喜色,虽然只留下一颗,虽然一次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成丹率就在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也有可能只是偶然,毕竟只做了一次,无法把它定性为稳定的规律。但至少表面看起来比上次好,至少有收获了。
第四个丹炉也被打了开来,竟然只发出了一声爆破声,留下两颗丹药。
方寒长长舒了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方寒露出笑容不仅仅是因为最后两炉地成丹率高于第一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势态的发展趋势跟他想象地比较吻合。
方寒修改丹符印不是乱修改的,若是乱修改,那就是随机事件,那真的跟瞎猫碰死老鼠没什么区别,还不如原来中规中矩来的实在。
方寒首先是假设这些丹药完全符合自然界中的表面现象。并把它跟丹药联系起来后,加入了丰富地想象力和推理,然后对丹符印进行相对应的修改。
在方寒的推理中,后面两个丹炉的成功把握性比较大。
因为为了印证自己地肥皂泡猜想,方寒是让四个丹炉内形成地丹药逐级接近他认为的最稳定状态。就比如一个肥皂泡如何要让它在空气中稳定存在,一个很显然是肥皂泡的大小,一个是肥皂泡壁的薄厚,还有形成肥皂泡壁的材料等等条件。
而方寒做这个炼丹试验前是完全把丹药看成是符合这种表面理论的,并用这种理论来大致推导丹药完美状态。然后设计四个丹炉内的丹药每一炉都逐级接近他认为完美的状态,若果如他所预测的,那么就算不能说明丹药这种特殊东西完全符合表面理论,但也至少说明跟表面理论是有很大关联,而这种关联足以影响到成丹率。足以让方寒做为炼丹地关键条件来控制。
现在很显然方寒幸运地印证了他洗澡时的那灵光一现。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金琳见前次炼了十粒成功了一粒,这次十二粒成功三粒,按成丹率来说,几乎是上次的三倍。顿时美丽的眼眸里都是蓝晶晶的亮光,很是开心兴奋。
当然让金琳开心兴奋的只是那多出来的两粒丹药,却不知道对于方寒而言,这多出来的两粒丹药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收获的是炼制更多“两粒”的诀窍,那才是这次最宝贵的收获,才是真正无价的。
方寒知道这种诀窍一时很难讲清楚,见金琳为区区多出来的两粒菡柏丹高兴成那样子,也不点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转身盘坐到□□去琢磨总结这次炼丹实验。
方寒将这次炼丹实验,事无巨细全都好好在脑子里梳理了一遍。然后又仔细把记录的笔记看了一遍,然后用心去思考。
金琳本来很想跟主人分享多出两粒菡柏丹的喜悦,但见主人似乎在沉思什么东西,不敢打扰他,盘腿自顾修炼去了。
经过反复的琢磨、对比、总结,当东方天地交际之地露出一丝鱼肚白时,方寒才停止了思考,心中对丹药与表面现象关系有了一定实践上的心得。
方寒从□□轻轻飘了下来,习惯性信步走向露台。
隔壁的露台上,两位穿着运动服的女孩在做着柔体运动。
纤纤长腿,纤细的腰肢,丰腴圆润的翘臀,还有就连运动服都有些遮掩不住的高高酥胸嫩乳,在她们不时地摆动身子,做着各种柔体运动时,性感与青春展露无遗。
“老板早。”
两个女人见到方寒出来,美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停止运动向方寒打了声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