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夜涉水渡过渭河突袭叛军,一战大败天保,并逼王聃子献城归降。随后,他又率奇兵深入霍山,沿崖谷偷出,在高壁一带再败叛军大将赵子开十多万大军,不战而下介州(今山西介休县),进而举得胜之师连下多城,生擒杨谅,从而化解了杨广登基后第一场大危机。
因此,可以说,杨广能顺利篡夺皇位,进而巩固政权,杨素与杨约兄弟功不可没。出此缘故,后来局势平稳了,以杨广的残暴为人,且十分疑忌杨素功高权重,生性狂傲,是个危险人物,担心对方造反。但是,杨广考虑到对方曾经为自己所作重大贡献,虽然时时刻刻希望他快点儿死去,却没有公开除掉,仅仅在他患病期间,不间断地向医官询问其病情,用意当然是不言自明。
认真说来,杨素尽管在为人方面惹人非议之处不少,却不至胆大到萌发叛乱野心。他明明知道杨广希望他早点儿死去,却没有利用手中兵权发动武装政变,为免对方横加罪名,累及满门宗族,甚至十分知趣地有了病不吃药、不调养,最终于大业二年(公元六零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病逝。
杨素既丧,杨广去掉了一块大心病,为表不忘旧情之意,从未亏待过他的后代,极其慷慨地封了他几个儿子为大官。杨玄感作为杨素长子,不但承袭了乃父楚国公爵位,还被封为柱国将军、礼部尚书,在朝中颇有身份,地位,如今突然造反,绝非一般庶民百姓的起义可比!杨广在高丽前线获得奏报,心中那份震惊可想而知。
扪心自问,杨广对杨玄感兄弟的待遇够优厚了,姥姥的,连这种世袭贵族也造起反来,世上哪还找得到一个可靠的人来!情急之下,他断然舍弃眼看就能获得的重大战果,传旨全线退兵,集中全力平息内乱。
因圣旨来得太突然,太出人意外,众军弄不清事实真相,以至全线混乱,为了尽快退回本国,一路丢弃了几乎所有粮草、营帐、器械等军用物资,不亚于又打一场大败仗。
俗话说得好,国乱思良将,这句话用在当时的杨广身上,可说是再恰当不过——退军途中,杨广正是心烦意乱、感叹忠臣良将难得的时候,忽然接到李渊请旨率军平叛的奏章。因为是唯一的一名地方官主动请旨平叛,他的心灵无形间感受到一种极大慰藉,有如漫漫长夜中突然发现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心想到底还是亲戚靠得住,单凭这一点,那位表兄也比其他官员可靠多了(当然,他也仅仅是当时这么以为,以后事过境迁,心态就变了),心情一舒畅,即下旨封李渊为纤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节制关中、陇右等地兵马,配合各路大军讨伐杨玄感。
正如宇文士及所料,杨玄感起兵前期,附近百姓因长期饱受劳役兵灾,苦无出头之日,以至响应者云集,兵力迅速达十万多人,堪称声势浩大。得意之余,他分兵连下慈涧、荥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等城,盛极一时。后来,因长期攻打东都不下,他被隋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京兆内史卫文升、虎贲郎将陈棱等人率军分进合击,一败再败,最终自刎而死,杨氏合族二百多人全部遇害。杨素及其父母、祖父母等先辈多代坟墓无一不被发掘,连死后多年还落了个戮尸碎骨的可悲结局。
平息那场叛乱,李渊虽也奉旨发了兵,但仅仅是做了个样子,来不及与杨玄感叛军正面接触,那一战即宣告结束。可是,平叛后,杨广却因他事前的主动上奏而赞赏有加,下旨令他调集河东一带兵马进剿各地义军。
直到那会儿,李渊才真正发自内心赞赏宇文士及的远见卓识,也暗自庆幸当初选择的明智,得了圣旨,迅速整合大军开赴龙门(今山西河津),一战大败毋端儿农民军,进而在绛郡收编敬盘陀一支义军。大军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军纪严明,严格约束部下与民为善,严禁无故骚扰民众,不但在隋军各路人马中独树一帜,即使与各地义军比,也堪称其中的佼佼者,从而深得百姓拥戴,广受传颂。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