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了顾瑾之,德妃的情绪稳定了很多。
她不知道大伯的打算,只以为是顾家的失误。
顾瑾之的到来,又给了德妃希望。
“太后娘娘亲口叮嘱,公主择婿,乃是朝廷大事,禁|宫不得过过问。”德妃神色暗淡,“我哪敢再胡乱打听?”
顾瑾之点点头,道:“如今不动声色,反而更妥善。”
德妃嗯了一声。
她抬头,目光殷切看着顾瑾之:“我在这宫里,有力无处使。你出了宫,再跑趟禧平侯府,让大伯切不可掉以轻心。陛下不在京,太后娘娘也不能干政,如今三公主和我,就靠大伯了。”
顾瑾之道好。
她没有点破实情。
“袁家是什么东西,也轮到他们尚公主?”德妃提到袁家,情绪激动,憎恶道,“朝臣都哑巴了么?袁家传出那样的闲言碎语,参他们一本家世不清白,也是说得通的啊。”
顾瑾之就叹了口气。
“娘娘,袁裕业现在如日中天。袁家商户出身,最不缺钱,到处邀买人心。袁裕业又深受太子喜好,乃是第一近臣。有人爱钱,有人趋炎附势,都巴结着袁裕业。
哪怕不巴结,也不敢得罪他的。
谁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初袁裕业任吏部尚书,有人不过说了句他资历不够,就被太子下旨,贬到了福建。
朝臣都精明百倍,真正耿直的,自古就没有几个。而那些所谓耿直的,也不过是图个直言的虚名。
真正到了事不关己的时候,谁又敢得罪太子?袁家,如今也出了尚书,说他们不清白,谁敢呢?”顾瑾之分析给德妃听。
说起袁家,就会让人联想到当年的顾延韬。
当初,顾延韬也只是刑部小小主事,因为得了太子的宠爱,而后就做到了首辅,当朝第一权臣。
当年的太子,维护顾延韬、拔高顾家,和现在的太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袁裕业,就是当年的顾延韬。
袁裕业还比顾延韬有钱。
朝臣的精明世故,比任何人都明显。
太子明显就处处偏袒袁裕业,想尽了法子拔高袁家。
和袁家作对,就是和太子作对。
将来皇帝会老的,而太子就成为新的九五之尊。
既然做官了,谁不是想更进一步,甚至成为人臣之首?
想更进一步,就要得到皇帝的欣赏,所以,谁也不敢讨太子的嫌。
况且三公主的婚事,文武百官之子,都是要避嫌不能参与的。这件事,跟整个朝臣都没有利益冲突。
没有好处就去得罪太子?
朝中没有这样的傻子!
德妃指责朝中没有耿直之辈,足见她对朝臣的了解,都是来源于戏曲或者传说。
“这世道,人心不古。”德妃咬牙骂道。
顾瑾之则叹了口气。
她不觉得这是人心不古。
官场,从古至今,甚至到以后,有利时,唯利是图;无利时,明哲保身,都是如此。
是德妃太过于单纯了。
“除了大伯,咱们就没有其他人依靠了……”德妃又道。
她接受了顾瑾之的观点。
她也不再妄想朝臣没有利益就帮她参奏。
“是。”顾瑾之道。
德妃无力,坐在榻上,肩膀塌了下去,半晌不再开口。
她怔愣的模样,似摇摇欲坠。
顾瑾之也不再说话。
她心里有点酸。
顾瑾之没有亲生女儿,论说真的明白母亲嫁女儿是什么心情,也很牵强。但是她犹记当年自己出阁,母亲宋盼儿对朱仲钧知根知底,还是患得患失的模样,心里就明白德妃的痛楚。
德妃现在,定是心急如焚,就怕三公主会嫁入袁家。
“……天色也不早,你回去吧。”德妃回神间,见顾瑾之一直坐着,那么大的肚子,定然是难受的,就开口道。
德妃怀过三个孩子,她知道怀孕的辛苦。
顾瑾之又道是。
德妃亲自送她出了宫门。
顾瑾之从景和宫出来,慢慢往仁寿宫去。
大伯是靠不住的。
现在愿意帮德妃的,只有太后和顾瑾之。而太后,也深谙不得干政的规矩,不便出手。
那么,愿意又能帮到德妃的,就只有顾瑾之了。
顾瑾之也觉得棘手。
朱仲钧是很反对顾瑾之帮忙的。
他希望太子和皇帝之间有罅隙。
大伯的盘算,也如了朱仲钧的愿。
顾瑾之只有靠自己。
她现在的肚子已经这么大,自己也没多少精力。她甚至想,德妃儿子,曾经要诬陷她的彦颖,将来德妃对于顾瑾之,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可心里,就是放不下。
朱仲钧说得对,如果让三公主嫁了,将来在皇帝心里,袁家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牺牲一个三公主,就能兵不血刃解决袁家,无疑是最好的计划。
可四姐的事,历历在目。
顾瑾之的心,就燃烧了起来。
大伯为了利益,能咽下这口气,顾瑾之却做不到。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