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几次状元女,黎明远忍不住问:“他们干嘛叫你状元女?”
庞士绅趁机宣传:“你有眼不识泰山。晓峰进复旦管院,可是第一名考进来的,大名鼎鼎的女状元,复旦管院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也是第一个拿奖学金的MBA。”
明远赶紧拍马屁:“失敬失敬。”
庞士绅的真诚夸奖,在她听来好似讽刺,更让其他同学无端生恨。看看周围的眼光,藏着无数冷嘲热讽,她忍不住一口气:“庞士绅,你又在这里吹牛了。都过去多久的事了。”
哪壶不开提哪壶。林晓峰最怕的事,就是人前被同学八卦。
正所谓树大招风,她入学成绩的辉煌,与粗浅的工作资历,低微的家庭背景,超烂的英文口语,以及中文班二等公民身份,呈现极端的优劣对比,为广大MBA同学所不齿。再说此女来历不正,既不是上海本地人,又非上海名校生源,却抢了上海人的风头。在上海籍同学眼中,林晓峰得复旦状元,是典型的乡下人进城,走了狗屎运,瞎猫撞上死耗子,乞丐踩到房顶上。
从入复旦第一天起,从成绩公布那天起,从领奖学金那天起,她就处在风口浪尖,一不留神成论坛靶子,为了少挨几块板砖,她不得不努力低调,以免遭同学口水湮没。
在过去的2年中,她拒绝所有的荣誉,甚至连班干部都不当,生怕被人说“利用状元身份,为自己谋私利”,除了来学校上课外,她不参加任何活动,不住学校的宿舍,减少露面的次数,是唯一走读的学生。复旦状元的名头,带给她的是无尽麻烦,没有任何的好处。
另一项为人不齿的,是她倒霉的入学去向。在历届复旦MBA中,她是唯一被I班拒绝,不得不花落2班的状元,原因是英文口语太烂,未能通过电话面试。再就是她的工作资历,没有任何外企背景,全是中小民营企业,不符合I班录取标准。
出身农村的学生,大多有这个缺憾,所以2班的同学中,民企生源和乡下人最多。相比于I班同学,2班基本都是土鳖娃。I班只收外企学生,毕业去向都是外企,无论学生入学年薪,还是毕业的起薪,甚至读书的学费和书费,都比2班土鳖们高得多。
I不光代表顺序,更代表学生的排名,以及读书的福利待遇。用2班同学的话来说,那是洋人和国人的区别。他们的老师讲英语,我们的老师讲汉语;他们用的是国外教材,我们用的是国产教材;他们用阶梯教室,我们用普通教室;他们坐的是软椅子,我们只能坐硬板凳。
连教授都私下承认,跟I班同学讲课时,更多像是在秀英文,每次上课都像上刑,巴不得赶紧讲完,课堂讨论能省则省,铃声一响夹讲义跑路,什么案例分析研究,什么课堂提问辩论,统统省下来留给2班。
当然这是过去的事,自从新大楼落成后,大家都在礼堂上课,软硬件都与国际接轨,再没有2班的同学,跑去I班的阶梯教室,偷偷坐他们的软椅子了。教授们也偷着乐,可以在大礼堂上课,不用担心秀英文了。
复旦管院MBA,终于摆脱MIT的影子,实现创办中文班的目标:I班代表的是MIT,2班才是本土MBA,I班是MIT的荣耀,2班才是复旦管院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