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人和人的机遇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条件,能力水平都相差不大,为什么有的人发展的好,有的人不好呢,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脉。人脉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血缘关系,生下来自带的,另一种是后天的,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建立后天人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走上官路的不二法门。不管你是靠本事引起领导的注意,还是追到领导的女儿成为姻亲,抑或是通过金钱的手段换取领导的信任(这种手段是违法的,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这其中人脉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有了人脉,有了机会抓住机会,没有机会,也会创造机会。无论什么国家,什么体制,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就离不开人脉,所以一个人不论从事哪行哪业,只要有当官的想法,就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立人脉,有了人脉,就有了上升的助力。
当然,只是认识那不叫人脉,关键是得让人赏识你器重你,通过你会获取某种利益,这种利益有直接有间接,有短期有长远,总之是有利益的获取。有人会认为太现实,实际就是这么回事,就拿流传千年的上古传说,尧舜禹的禅让故事来说,尧把自己的职位禅让给舜,舜又把自己的职位禅让给禹,尧舜传位给自己认可的有能力的接班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天下的稳定,人民的福祉吗,你能说他不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吗,只不过这种利益,不是私利,是公利,但不管是公还是私,总之是利益。我们要赞美公利,鞭笞私利,但这个社会还没有文明到高级的程度,人也没有摆脱利己的思维成仙成佛,所以要想在这个社会获取一官半职,必须要遵从这个社会的法则,没有人脉创造人脉,有了人脉,经营好人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利益。
不过,话又说回来,社会中毕竟官位属于稀缺资源,大多数人不能当官,如果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没有关系,没有金钱,去建立人脉,那就想开些,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做一个悠哉悠哉的逍遥人,不也很好吗。千万不要志大才疏,强取强求,明明自己只有半斤白酒的量,非得去喝一斤,那不是自己找罪受么。
张洪亮面临的问题,分析原因,他是既缺乏人脉,又缺乏机会。这个人脉不是说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缺乏强有力的人脉,缺乏足以改变他现状的人脉。而且,他所学的专业在工厂这个环境中属于边缘专业,不如工科专业吃香,中文专业限制了他的职业选择,他只能在机关少数科室打转,这些科室机会非常少,且竞争相当激烈。不幸的是两任总厂厂长都是工科专业,天生对文科毕业生不是很感冒,就连他的部门领导,他曾经的竞争对手范处长,也不是正宗中文系专业,他是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张洪亮这种专业在工厂属于小众专业,除非他有足够强大的人脉,能够主动创造出机会来。
适合张洪亮的环境是机关,新闻单位,学校。早些年二零六的弟兄们闲聊时,问过张洪亮这个问题,问他问什么不去学校呢,堂堂师范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就算进不了机关和新闻单位,去学校当老师也十拿九稳啊,怎么阴差阳错跑到工厂来了。张洪亮摇了摇头,诉苦道,还不是为了城市户口吗,由于关系不到位,当初自己首先想去机关或者新闻单位,这两条路都没走通,他退而求其次想留在江州市的中学任教,结果找晚了,那年江州学校的毕业分配计划满了,要去学校只能回老家,那边的中学倒是随便他挑,可他不愿回去,他老家太穷了,自己好不容易考出来怎么可能再回去遭罪呢,结果最后亲戚给找了分到工厂的名额,就来到酒精厂了。
长期的不受重用,使得张洪亮越来越怨天尤人,成了什么都看不惯的愤青。在王福来爆冷辞职后,他也动过辞职这个念头,不过最终没有那个勇气舍弃来之不易公职身份,就这么不冷不热的工作着,直到结婚以后,特别是同批的卢成功也当上了分厂副厂长,他再也承受不住了,就慢慢开始借酒浇愁,结果越喝越愁,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