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夜,福宁殿依然亮着灯火。皇帝赵祯坐在桌案后面,眉头紧皱。陈景元穿着一身道袍,静静的站在皇帝身侧,一言不发。他已经将白莲宗的消息禀告了皇帝,后续如何处置,就要看皇帝的决断了。
赵祯已从一开始的惊怒中冷静下来。“给皇后的饭菜里加了点油?”这是什么意思?他想不出个眉目。很明显,皇后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可以排除下毒。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油?值得白莲宗潜入皇宫,冒如此大的风险?他不明白,陈景元也不明白。
彻查是必须的。赵祯立刻头疼了起来。最近的事太多,也太诡异。想要派人,却猛地记起王怀举已被贬去守皇陵。
“人不堪用啊。”赵祯感叹着,“偌大的皇宫,数千侍卫,竟被贼人来去自如。呵呵。”
“是臣护卫不利。”陈景元躬身道。
“和叔无需自责。宫中宿卫乃是殿前司职责,只是太不堪用。”
烛火跳了一下,吸引了皇帝的视线。他看过去,竟发起呆来。陈景元无声无息的退走,隐入了暗影之中。整个大殿立时显得十分空旷,只剩下赵祯消瘦的身影,随着烛火的跳动,变得明暗不定。良久,不知是想起了什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人不堪用,钱不堪花。”赵祯自言自语。
今日早朝后,皇帝召宰执崇政殿再坐。权三司使王尧臣奏请朝廷铸大钱以缓解国家财计艰难。宰执商议半天,也没有个明确的章程,只得再议。
但西北却等不得,拖欠的军费再不及时给付,怕是要出乱子。谁都知道铸大钱如饮鸩止渴。但除此,谁也拿不出更好的法子。
皇帝赵祯知道缺钱的根子在哪里。朝廷养着一帮无用的官,从中央到地方,冗官越来越多。
按宋制,官员致仕或死亡,子孙可荫补,代代相承,以致有官无职者十常八九,俸禄则照支。又有“任子”之制。每逢郊祀大典,朝廷大小官员,均恩荫及子。至如今,内外官员已增至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至于候补官员,更不知其数。
这都是趴在大宋身上吸血的蚂蟥。赵祯愤愤的想着。但是他很无奈,想裁撤却裁不得。稍有风声,一帮官员士大夫的口水能把他淹没。
冗兵更裁不得。禁军八十万,厢军四十万,养兵的费用几占全国赋税十之七八。不论禁军、厢兵都是“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的状态。
据闻京城禁军习于嬉游,骑兵不能披甲上马,甚至领粮时还要雇人挑负;至于厢兵,则只能从事杂役而不知兵事。大宋养兵百万,却尽是不堪战的老爷兵。一旦裁撤,引发混乱,更是大宋不能承受之重。
赵祯疲倦的闭上眼睛,沉沉睡去。门口忽听环佩轻响,却是皇后走了进来,后边跟着宫女端着一个小盏。值夜的內侍见到皇后到来,无声的跪倒行礼。皇后轻轻的挥了挥手,內侍低头退下。
走到近前,皇后看见赵祯还保持着坐姿,手肘支撑在桌案上,竟是坐在桌案后睡着了。她没有再靠近,静静的看着皇帝。这是她的官人,结发的夫妻,此时看上去竟有些陌生。
睡着的赵祯依然是微微的皱着眉头,可想心里藏了多少解不开的愁绪。看着苍白疲惫的皇帝,曹皇后慢慢退了两步,转身准备离开。却见皇帝倏地睁开了眼,冷冷的望了过来。
见是皇后,皇帝缓和了脸色站起身,问道,“怎么这么晚过来了?”
“臣妾看见殿内还亮着灯火,做了碗汤。官家趁热喝一点。”
“丹姝有心了。”赵祯接过小碗,用汤勺舀起抿了一口。
皇后听见皇帝叫的亲昵,冷然有些不适应,但随之眼圈就红了。他们二人从来都是客客气气,相敬如宾。每一步都是按着规矩,循着礼法。不像夫妻,更像同僚。
嫁进宫中多年,皇帝每月一次驾临坤宁宫,平时根本难得见到。今夜如此亲昵的称呼,却是从未有过。
“来。”赵祯走过来,拉住皇后的手走到桌案后,并肩坐下。他正好有些事要交代给皇后,沉吟了下思考着措辞。“柳宝儿虽被人救走,但是和叔还是查清了来龙去脉。”
“哦?查到什么?”皇后是知道柳宝儿被劫走之事的。
“和叔查到,柳宝儿乃是白莲宗的人。受人之托,潜入宫中,伺机在你的饭菜中加点油。”
“加点油?什么油?”皇后吃了一惊,没想到竟是着落在她的身上。只是在饭菜里加点油,怎么那么奇怪?
“加了什么油,柳宝儿却是不肯说。”赵祯侧头盯着皇后,“丹姝可有觉得哪里不适?”
“不适?”皇后茫然的摇着头,“没有觉得哪里不适,最近却总是睡不着,睡着也很轻,一点动静就惊醒了。”
“明日还是召太医仔细查查,御厨也要彻查。”赵祯道。
“官家,是什么油?我怎么一点也没有觉察?”
“和叔没有查出是什么油,有何隐患也不知。”皇帝苦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