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只炮艇和一只敌舰当场沉没。
当又一批导弹飞出烟幕的时候,外星人的飞行集群已经沉没大半,剩余的飞行器拼尽全力,也没能拦住几枚弹头,唯一的冰舰还被一枚蘑菇弹命中摧毁。
余下的外星种开始拼命了,只要发现导弹的踪迹,就会立刻有一群战机涌上,毁掉一架顶上一架,直到引爆导弹为止。
半小时后,这一仗终于接近尾声,最终只有三枚导弹突破封锁,但它们都没能命中目标。
不过没关系,人类真正的杀手锏是后面的弹头,它们没有动力,没有尾焰,悄无声息地飘行在木卫四的轨道上,甚至有一部分调转方向,用只比木卫四慢一线的速度同步飘行。
它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陆续降落,发起持续的、不定期的轰炸。
但没有任何人失望,因为一号舰的关注点早就离开了战场,那些飞向木星的弹头,才是真正的重点!
它们并不是偏航,每一枚弹头的方向和速度都经过精心的计算,看假乱糟糟的一团,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弹头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持续加速,先后越过木卫三、木卫二和木卫一的轨道,最后越过木星的大气外层,飞向行星的另一侧。
在飞出一条接近直角的轨道之后,一千多枚弹头分成四个群体,分别飞向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及木卫四。
不再是从卫星背后发起别扭的进攻,而是从行星内侧向外侧发起的垂直打击!
这个计划的精髓就是改变弹头的进攻方向,从而避免背后打击的劣势。
在人类的军事理论体系之之下,从卫星背面发起进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远距离迂回,飞到卫星侧方或下方发起进攻。
优点是简单方便,缺点是速度损失比较多,进攻不够突然,敌人有充足的时间发起拦截。
二是贴地飞掠,靠近目标后再发起进攻,进攻方式与巡航导弹类似。
舰队向落舰山发起进攻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优点是进攻突然,更难防御;缺点是必须考虑天体表面的地形和引力,将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说不上哪一种方式更可靠,只能结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究竟哪一种战术更合适。
说起来可笑,人类的军事力量进入太空的时间很短,从未有过真正的大规模舰队对抗,实战经验几乎等于零。
但每一个有实力的蓝星小伙伴,都在通过模拟对抗的方式,反复探索各种太空战术。
模拟对抗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预设战场条件之后,以最接近实战的方式展开演练。大量的模拟对抗产生了一系列太空作战理论,例如《高空轨道的优势论述》、《低空轨道的逆势进攻》、《正向摆脱与逆向突袭》、《太空对抗的基本原则》等等。
基本上都带着一点空战战术的影子,却又似是而非不尽相同。
这套体系成不成熟暂且不说,总之理论体系确实存在。
欧展鹏提出的作战计划,本质上就是把远征一号的高度优势转化为速度优势,从而突破拦截摧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