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伸出两个手指认真地说:
“哪两个字?”李鸿章探过身去询问:
“水师。”奕寰悄声道:
李鸿章听到这里,脸色凝重起来:居然是打我水师的主意啊,如今我北洋水师也奇缺经费,而且现在的军费都被翁同龢攥着呢,怎么还能拿的出来钱呢?
“这样吧,弄个海防捐,就是以建水师的名义卖一批官出去,所得的银子来填补颐和园的窟窿。”李鸿章思考片刻建议:
“这不是卖官鬻爵吗?”奕寰犹豫不定:
“是卖官鬻爵,如果可不这样到哪儿去弄这么一大笔钱啊。”李鸿章反问道:“这恐怕又要招朝野唾骂了。”奕寰无奈道:
“王爷,这个您大可放心,您就假装不知道,折子我来上,要骂,让他们来骂我好了。”李鸿章拍着胸脯说道:
“那就难为你了,少荃。”醇亲王脸上终于露出笑容了。
几天后,李鸿章的折子很快上达天听,在朝会上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反对的占绝大多数,尤其是翁同龢讲的极其难听,说什么官职是朝廷名器,多少学人士子十年寒窗甚至皓首穷经而不可得,怎么可以为了几两银子拿出去叫卖。
李鸿章见翁同龢不给军费在前挡朝廷财路在后,便针锋相对的反驳道:“几两银子?翁师傅说的倒轻巧,既然这样,劳烦您去弄这几辆银子试试。”
“哼,我是弄不了这几两银子,可我绝不会干这么丢人的事情!李中堂,你丢得起这脸面,皇上和朝廷丢不起!”翁同龢慷慨陈词:
“给朝廷和皇上丢脸?缺钱卖官,本朝不乏先例,乾隆年间国力何等强盛,可甘肃遭灾时,皇上特指捐出了一批贡生监生的官位,救民于水火呀,照你这么说乾隆爷也是给自己和朝廷丢脸喽。”李鸿章义正辞严:
“你……你……”翁师傅被驳的哑口无言:
“另外本朝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哪一代没有用钱捐官的事,这都是权宜之计,你敢说列祖列宗都给朝廷丢脸了吗!?”李鸿章依旧得理不饶人:昔日李鸿章要银子的时候还一口一个声甫兄的套近乎,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呀,所以说政治家翻脸比翻书还快。
翁同龢快被说得差一点就像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师爷一样吐血了,好不容易挤出几句话:权宜之计?纲常名教,国之根本,难道这也是可以权宜的吗?”
“好啦好啦,都别吵啦,事关重大,还是请懿旨吧,让他老人家圣裁。”坐在皇座的光绪犹豫不决的说道:
在这里想给大家解释解释清朝为什么如同李鸿章所描述的那样,几乎每一代皇帝都要用钱捐官或者难听点就是卖官鬻爵的事情。
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老祖宗规定的,众所周知在康熙后期实行了著名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既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总数为固定征收人头税,以后再生的人丁就都不收税了,加上后来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固定的人头税又分摊到了田亩上,使得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税从此以后一成不变了。之所以清政府这么照顾农民是因为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明朝皇帝就是没体会到农民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当年明末崇祯皇帝征收练饷,剿饷,辽饷逼得遍地都是李自成张献忠了。
清朝皇帝深知决不能再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决定永不加赋。中国也是在那是人口开始急速膨胀,到鴉片战争前夕已经增长到四亿人口了。所以像中国这样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国不能加收农业税,而且那个时代也没有所谓的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果就只能卖官鬻爵挣银子。
其二是清政府没有一个现代国家的财政预算,当然这也不能怪它,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量入为出的财政,今年挣多少就用多少。这样的财政每年就真的要祈祷国泰民安,毕竟发生一点要用钱的事情你都是拿不出来的。
现代国家始终会预备两笔应急资金,一是应对自然灾害,二是应对突然的战争。所以是从康乾盛世一直到光绪年间也会出现卖官鬻爵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