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平生所作有六百多首。他的诗是学杜甫的,但也很受其前辈诗人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陈与义不仅长于作诗,并且也工于填词,但所做甚少,只存《无住词》十八首,不及其诗作的二十分之一。
陈与义《无住词》十八首,大部分都是他居住在湖州〈南宋时期的湖州是都城临安(即现在的杭州)的辅京〉青墩镇僧舍时所作,青墩僧舍有“无住庵”,故以“无住”为词集之名。
陈与义不但诗写得好,其论诗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曾说:“诗至老杜极矣,东坡苏公(即苏轼),山谷黄公(即黄庭坚)奋乎数世之下,复出力振之,而诗之正统不坠。……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是诗作的顶峰,在苏东坡、黄庭坚等几代人的努力下,使诗的正统不至于坠落,仍保持原有格调、水平。如果知道了苏轼黄庭坚所不屑于做的,就可以了解杜甫诗的境界在哪里。
在陈与义生活的北宋末年的词坛风气是,趋重雕饰。周邦彦即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如他最著名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应该是陈与义绍兴五年或六年退居青墩镇僧舍时的作品,当时他年龄四十六或四十七岁。词中的“小阁”,即指僧舍。陈与义在词中追忆二十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可以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奔走,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搬迁之余,仅能自立,回忆二十余年的往事,百感交集,沉郁悲凉。
他作词时,并不直写事实,而是用空灵的笔法,感叹南、北宋之间无限的国事沧桑、知交零落的悲凉,内容极其充实,在结尾将诚挚的悲感化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旷达。
这首词通体疏快明亮,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矜心作意之迹。
张炎在《词源》中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然而“自然”并不等于粗率浅露,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陈与义另外两首词也都有以诗为词的特点。
临江仙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渔家傲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以诗为词,也是宋词发展中的一种途径。如果运用恰当,即是说,将作诗的方法运用到填词中去,而又能保持词的情韵意味,那么,这些作品,虽然缺少许多词作中的那种隐约幽微、烟雨迷离的韵致,然而疏快明畅,也自有其可取之处。
苏东坡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很有效的,其他诗人也是这样做的,陈与义就是一个。例如北宋末年的另一位作者张舜民。张舜民擅长作诗,但很少填词,他的词作仅存四首。他的《卖花声·题岳阳楼》词确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张舜民也是以作诗之法为词,豪宕疏快,与东坡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