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士子们看到官兵们到来,一瞬间安静了下来。
吵吵得最凶的李、张两位举人也停止了争吵,一时间忘了让店小二退钱。
“所有人不得闹事,都在原地站好了,违令者严惩不贷!”张老将军气势如虹地大吼一声。
江钲不愧是老行伍赤身,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将,杀气稍微释放一点,立刻就镇住了场面。
苏刘义站在一张兵丁搬来的桌子上,对着乱哄哄的学子们说道:“官家上个月就昭告天下,今年恩科既考六经,又侧重于杂学。尔等没有看到朝廷的告示么?”
所谓的六经,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通过举荐贤才的方式来任用官员。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
最普遍的现象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南北时期提出:“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
已经较之前已经进步很大。
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事实上是萌芽于南北时期,隋唐形成定制。
宋代由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也是制度最完善,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新纪元。
宋朝科举一般分三步走,解试(乡试主考官)、省试和殿试。
宋朝殿试是太祖增加的,形成三级跳制度。
解试俗称乡试,又称为州试,是入门级别的考试。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举行的考试,相当于在后世各省的省会城市举行的。
这个是第一阶段,考过关了才能参加下一步的“省试”。
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悲催的是宋朝的“举人”资格只有三年期限,也就是说是一次性的。
等到三年之后考不过第二关的话,初赛“乡试”成绩作废……
只能从头开始考试吧。
南宋初期有个状元考了四次乡试……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省试难考,明清秀才难考……
省试也叫礼部试,明清时期称为会试。
这一次相当于全国统一考试。
(这里的“省”可不是后世的某某省,某某自治区。指的是尚书省。)
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遇皇室庆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春闱”、“礼闱”。
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就是殿试了,其实也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所以又称为“天子门生”。
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殿试” 据传是女皇武则天首创的。
宋初殿试淘汰率大约三分之一,这些屡次不中的考生心怀怨气,致使部分考生投靠宋朝死敌西夏。
宋仁宗时期开始采用“殿试不淘汰”原则,但却影响着最后的排名。
殿试的排名相当重要,故而考生十分重视。
所以宋朝前期考过第二关的叫“贡士”,到了宋仁宗时期只要过了第二关就直接“进士”了。
这其实也是宋朝拉拢士大夫的一种手段,故而宋朝被称为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朝代,这也和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
宋朝时期开始采用“三甲”进士来区别对待。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固定名额,仅有三名。
赵昺的这一场恩科考试其实就是一场“春闱”,即由礼部举办的“省试”。
属于第二档次的考试。
“此次恩科,官家特意下旨不论是举人还是秀才,都可以参加恩科考试。官家不论出身为国朝选才,皇恩浩荡,尔等还不知足?”江钲站在一旁大声呵斥道。
宋朝是没有“秀才”考试的,凡是参加第一阶段解试(乡试)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秀才”。
(明清时期有专门的秀才考试)
赵昺这一次的考试直接把第一阶段“乡试”给省略了,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故江钲才有此一说。
宋朝的举人和明清时期是不一样的,宋朝的举人是一次性的,明清是终身制,一次考中,一辈子有效。
秀才可不是后世人们想象中和高中文凭一个样,人家考上秀才见官不拜,家里还能免除徭役赋税,有了一定特权的。
后世的高中生有啥特权?
举人就更了不得了,那是要被老百姓尊称一句“老爷”的。
范进中举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宋朝并不是考上了进士那就能直接当官的。
这些人只是获得了一个身份证明,仍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