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的小弟弟)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当年元宏在世之时,就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老七,经常带在身边帮助自己处理事务。但是随着元祥年纪的增长,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看出元祥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奢侈,喜好权力的王爷,和他的六哥元勰简直就是正反面。他在皇帝面前弹劾过元澄、中伤过元勰,上蹿下跳,喜欢折腾。不过当年他在皇帝面前说元勰“坏话”之时,也一块被罢黜了“辅政大臣”的时候,元祥也着实下了一跳。
史书记载当年元恪亲政之时,让皇家禁卫军“押送”元禧、元勰、元祥三位亲王入宫,这三个王爷共乘一辆大车,在戒备森严的宫城中穿行。元祥的心情自不必说,元祥的亲妈高太妃,惊恐异常,乘坐一辆小车,尾随在大车后面,一面追,一面嚎啕大哭,认为元祥必死无疑。没想到后来元祥居然平安回府,只是被罢黜了“辅政王”的官位,于是高太妃对元祥说到:“从今往后,再也不盼望什么荣华富贵,只要我们母子平安,我和你宁可去扫街为生。”
高太妃的一席话可谓是警世恒言,和宋顺帝刘准的“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在帝王家”联系来看有相映成趣之妙(参看“萧齐代宋”)。可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生物,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说了那么多的“悲惨案例”,依然阻止不了相似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而我们的高太妃母子,却把这种颟顸演绎的淋漓尽致。
史载元祥再一次被元恪启用,担任帝国司徒之后,完全忘记当年被“押送”皇宫的惶恐,骄奢淫逸、喜好声色犬马,利用手中权力扩建豪宅,抢夺别人房舍,对自己人则到处请托说情,对法律置若罔闻。更有甚者,高太妃也早已忘记以前痛哭流涕的遭遇,助纣为虐,帮助元祥贪污腐败。
史书记载帝国将作大匠王遇是元祥的“铁杆粉丝”,将作大匠是负责帝国大型工程建筑的主管官员,可以想象过王遇手的作为皇家建筑上的装饰之物那是数不胜数,于是王遇利用职务之便,经常把好东西私自“上供”给元祥。一次,元祥的直系下属司徒长史于忠(于烈的儿子,也是皇帝元恪放在元祥身边的“自己人”)实在看不下去,当着元祥的面斥责王遇道:“殿下的身份相当于周公,他需要什么东西,你应该请示皇上,然后给予,怎能如此阿臾奉承,损公济私呢?”于忠这明显就是指桑骂槐在骂元祥,元祥自然不爽,于是恶狠狠地对于忠说:“我担心先看见你死,而不担心你看见我死!”对于威胁,于忠也不含糊,对答到:“人生在世,自有天命,如果我就应该死于王爷您手上,我逃也没用;如果我命不当绝,王爷你也拿我没办法!”
从皇帝重新启用元祥而引发的这一连串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1、皇帝元恪猜忌辅政王爷,在外戚势力以及身边宠臣的鼓动下,罢免了元禧、元勰、元祥的辅政大臣位置。
2、元禧“反叛”被杀,老四元羽“刺头”不服被灭,更加加深了元恪对王爷势力的猜忌。
3、辅政王被罢免后,政府行政陷入瘫痪,作为外戚势力的高肇和于烈还没有强大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持政府日常运作,元恪只好启用元祥这个“两面派”在帮助自己理政(元祥跟其他王爷有龌龊,两面派的作风让皇帝稍微心安)。
4、元祥得势,误判形势,认为皇帝缺了他不行,现在帝国上下就他最牛,“司徒”高位在手,皇帝不依靠自己依靠谁。
但是元祥太幼稚了,他没有看到皇帝启用他只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假以时日,等皇帝、高肇、于烈羽翼丰满之后,元恪还是会罢黜元祥,因为元恪内心的大前提就是猜忌皇叔,这种心态又怎会轻易改变?元祥肆意妄为,错判形势,离完蛋也就不远了。皇叔们的命运又将往何处去呢?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