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她全权处理此事。大家知道,彭城公主是个泼辣女子(参见“恨水东逝”),是个不饶人的主儿,立即给谢夫人回信道:“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意思很明确,我管你是“丝”还是“思”,反正王郎的针眼里现在是我这根“新丝”,劝你死了这条心。
乍一看王肃此事做的不地道,谢夫人千里寻夫,一路艰辛,就这样让彭城公主兜头一盆凉水,真是让人难以接受。王肃真的就是个忘情负义的薄情汉吗?其实应该也不尽然。此时北魏新皇刚刚登基,所谓“主弱臣疑”,加之王肃汉人的身份,又身居尚书令高位,招致鲜卑大臣嫉妒和愤恨,所以王肃行事必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这种背景下,和彭城公主的联姻,可以多少缓和这些矛盾,如果此时王肃在处理谢夫人以及自己子女的关系不够慎重,以至于招致彭城公主由爱生恨的反击的话,那么不仅王肃本人,就连谢夫人和自己的儿女,都将面临不可预测的“死亡威胁”。所以,此时王肃如此做派,把一切事情跟公主坦白,让公主去处理,也是无奈的、纠结的、最优的选择吧。
从另一个角度看,谢夫人在这个事件中的作为也稍显唐突,爱情思念之意蓬勃而出自能理解,但是如果谢夫人能了解彭城公主的为人和性格(出身高贵,性格泼辣,很可能是个恃强但不凌弱的主儿),了解夫君王肃当时的处境和苦楚,她当时就应该直接写信给公主,诉说自己的别离之苦,子女的丧父之痛,然后表达自己愿与公主共侍一夫的愿望,以征得公主的谅解。如是操作,没准还能获得更好的结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肃还是过于看重名望和权力(史书明确说王肃过于看重名望,元宏对此也颇为不屑),如果他能抛弃一切,和谢夫人返回琅琊王氏祖地,寄情于山野之间,不也是很好的结局吗?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也可能因为王肃如此纠结的心境,也可能因为繁忙的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谢夫人来到北朝不久,王肃就病死了。而彭城公主应该对王肃子女颇多照应,史载王肃儿子王绍承袭爵位,入朝为官,女儿则嫁给了皇帝,被封为夫人,一家显贵。这,也许是对王肃“韬光养晦,尊重公主”的做派的最好回报吧。
而彭城公主的再次守寡,却招致了国舅爷高肇的注意,史载高肇想和彭城公主百年好合,但我们的彭城公主怎会看上这个“伪渤海高氏”?史载彭城公主最终答应嫁给另一个高门子弟张彝,而高肇得知求婚不成,就在皇帝面前大肆中伤张彝,导致张彝被罢官回家,不知是气的还是身体本来就有问题,张彝没等娶公主就中风偏瘫了。而我们的彭城公主从此消失在烟波浩渺的史籍中,不知所终……
逝者已矣,生活还要继续。随着尚书令王肃、吏部尚书宋弁、尚书左仆射元嘉、尚书右仆射元澄的死去或淡出决策中心,新皇帝元恪急需信得过的帮手来帮他打理帝国事务。所以,当元恪召唤高肇等人进京之初的动因是因为“想念舅家亲人”不假,但随着决策中心人员凋零,元恪也就不得不开始依靠自己血亲“舅舅”来进入政府辅政。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于是,“外戚”的势力就慢慢渗透到帝国最高决策层中。
也正是在这种新皇幼弱疑惑,辅政大臣凋敝零落,无能外戚逐渐渗透的大背景下,北魏帝国迎来了老对手南齐帝国的大动乱和大内战。尽管帝国少壮派军人一再请求政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南下征伐,廓清玉宇,一统华夏(参考“纸上谈兵”),但是,此时混乱不堪,新政治秩序还未建立的北魏帝国上层建筑已经是自顾不暇,哪有精力来组织南下征伐?
而在外戚势力逐渐进入政府的过程中,我们的彭城王元勰,以及众多的辅政王爷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北魏政坛又将经历如何的阵痛才能回归平静呢?我们下一章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