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小很多。于是,在世俗评判标准看,政治家其实比平民百姓更加容易当“汉奸”啊。
史书记载,裴叔业的侄子裴植等人原先都在首都建康城任职,在裴叔业首鼠两端之际,萧宝卷的中央政府也对裴叔业猜忌倍增,在这种压力下,裴植等人内心感到惶恐,于是抛弃家眷,纷纷逃到寿阳,并警告裴叔业中央政府随时会突袭他的豫州,而一旦萧宝卷先动手,裴氏家族将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我们在上文书曾经说过,裴叔业原先和黄瑶起一起出卖了王肃的老爸王奂,导致王氏一家被灭门,而黄瑶起已经被王肃活捉并切成小片吃了,这使得裴叔业比起裴值等人来说又多了一层顾虑。
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帝国的决策层(元恪此时才刚刚登基,估计还不能独立作出决策)派车骑将军王肃协助彭城王元勰率领十万军兵去接收寿阳,似乎有些欠考虑。按王肃生吃黄瑶起的架势,以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性格特质,就算王肃忌惮于军令国法,他也大可派出心腹家丁刺客去刺杀裴叔业,报仇雪耻。东窗事发,王肃也不过杀掉刺客,糊弄过去了事。可一旦王肃怒气冲昏了头脑,真的这样操作的话,裴叔业的被杀,必然会动摇裴植等人投降的决心,如果又有裴家人要反过来报仇,最后激起兵变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北魏大张旗鼓地让王肃前往寿阳,无疑给这次受降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我们的忧虑是多余的,史载当北魏帝国受降部队的先锋官奚康生和杨大眼率领的精锐“羽林军”刚刚到达淮HB岸,和寿阳遥遥相望之时,裴叔业突然病死在寿阳城中……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总是在你万万想不到的地方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奇。裴叔业的“自然死亡”,无疑使得“王肃报仇”的风险又烟消云散了。但裴叔业死亡的时间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到底当真是裴叔业大限已到,还是他为了保全家族的“舍己为人”之举,亦或又是一起被“精美包装”的谋杀,这也只有留给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裴叔业的突然死亡,却让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又摆在寿阳城内的军兵面前,“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这个投降的关键时刻,选择谁来担任“代理豫州刺史”呢?
史书记载,将佐们多数要推举参谋长李元护为“代理刺史”,这很好理解,豫州军团的一号人物已死,二号人物李元护熟悉寿阳军政全局,自然是“话事人”的不二人选。可是在原建安戍所(寿阳的支点军镇)戍主席发友等人的建议下,最终大家还是推选了裴叔业的侄子裴植做了“代理刺史”。
裴植以一个刚刚从建康城跑出来的裴家家属的身份,一举获得众人的推举并不是偶然现象。李元护虽然是二号人物,熟悉寿阳军政全局,但是李元护不是本地人(他是辽东人),大家并不知道李元护是否坚定地站在“投降派”的立场上,而从先前裴叔业决定“投降”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裴叔业所代表的这个“利益集团”对于“投降”的决策,在那个时点上,必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就是政治)。所以如果大家想要维护这个决策不动摇,坚定地“投降派”裴植无疑是“代理刺史”的最佳人选(裴叔业投降已经坐实,裴家人再无回头路可走),而李元护在这一点上的变数就大了很多。在此时此刻,“稳定地去投降”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裴叔业的突然死亡似乎并没有影响“寿阳献降”的进程,但此时南齐中央怎会坐视寿阳的叛变?北魏是否能安全接受寿阳?南北双方围绕寿阳又要进行怎样的角力呢?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