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胡莫寒大肆收受贿赂,激起民愤,敕勒民众诛杀胡莫寒以及高平代理镇将奚陵。到了4月,敕勒部落起兵反叛,政府派拓跋天赐率军讨伐,罗云担任前锋,结果政府军大败,罗云被杀,拓跋天赐仅仅逃出一命。
史书对这个事件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魏书》中记载的北魏帝国各种起义、民变数不胜数,但通常都有始有终,一般都是被政府军通过高压军事手段弹压扫平,而这次由胡莫寒激起的敕勒民变却没了下文,让人对这次民变的真实性打上了问号。
而胡莫寒此次西行的目的却是为皇帝遴选宫廷侍卫,史书在这里其实给我们这样的暗示:“通过政府正常选拔侍卫的渠道已经很难选到皇帝满意的侍卫了”。结合拓跋弘和冯太后的恩恩怨怨,也就是说在公元471年,皇帝拓跋弘连自己贴身的侍卫都遍布冯太后的“眼线”,或者根本这些侍卫明为“保卫”,实为“监视”而已。
于是拓跋弘只好委派胡莫寒亲自去遥远的敕勒部落遴选武士,可惜胡莫寒没能完成任务,至于胡莫寒是否真的“大肆收受贿赂而导致民变”,就不知是真是假,以及是否这个事件本身就是冯太后一手导演制造的了。有时想想这些史料背后的故事,真让人不寒而栗。
矛盾的激化终于在公元471年8月集中爆发了。拓跋弘在朝堂之上召开会议,要求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叔叔拓跋子推。史书的记载当然是含情脉脉,说拓跋弘从小爱好黄老之学和佛学,对世俗的荣华富贵,非常淡泊鄙薄,时常有离家修行的想法。可是,按拓跋弘之前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不是个淡泊名利之人,而这次他让位拓跋子推之举,其实是拓跋弘在冯太后严密控制中的绝地反击而已。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拓跋弘让位成功,那么北魏皇帝就变成拓跋子推,而拓跋弘就顺势变成太上皇。《魏书》记载,拓跋子推是文成帝拓跋浚的弟弟,性格沉稳儒雅。请注意,不管拓跋子推是啥性格,关键的是冯太后和拓跋子推是叔嫂关系。如果拓跋子推登上皇位,冯太后在法理上就再也没有临朝听政的道理了;而拓跋弘作为太上皇,还可以遥控自己这位“沉稳儒雅”的叔叔,从而控制帝国权力。拓跋弘的算盘打得还真是精明,但棋局并不是由拓跋弘自己来落子,冯太后当然知道拓跋弘这个提议的背后意味,这个政治强人又如何能让这种“管理结构”的诞生?
史载拓跋弘“紧急传召”驻防漠南的太尉源贺进京。这简直让人笑掉大牙,试想,这种“禅让”的家族事务,拓跋弘为啥要召源贺这个外姓高官进京商讨?而且还是一个持反对意见的手握军权的高官?
想通这一点,就不难看出,“紧急传召”源贺进京的并不是皇帝,而是冯太后,源贺进京并不是含情脉脉的“劝谏”,而是身带一团萧杀之气,“逼宫”而来。
源贺到京后又会有什么事件发生呢?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