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渊源相同,因故有了不同的姓氏,如今可以改姓源氏。”于是秃发破羌就变成了源贺。“秃发”和“拓跋”发音很近,所以拓跋焘才有此说,而赐给秃发破羌的“源”姓,也有追本溯源的意思。皇帝主动和大臣拉亲戚关系,可见对源贺的喜爱。不过,秃发这一支鲜卑家族很早就迁居到河西走廊一代,而拓跋家族则在蒙古草原上发家,其实,看他们两个家族的血统,早就差异巨大了,拓跋焘赐姓之举也可看做是帝王统御之术吧。
而吕罗汉,也是出生于一个有“故事”的家族。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吕罗汉的种族,但“吕”姓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可是氐族大姓,吕氏家族的族人吕光还在河西走廊建立过“后凉帝国”;而吕罗汉的先辈在石勒的后赵帝国时期就被迁居到幽州(北京附近),史书记载,当年后赵就大量把氐族、羌族等民族从西北地区内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所以从这些史书中的暗示,吕罗汉很有可能是氐族人,并且和当年“后凉帝国”的皇室贵族有一定血缘关系。
到了吕罗汉爷爷吕显这一辈,吕显当上了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帝国”的河间太守,而在北魏太祖拓跋珪攻打后燕初期(参考“后燕悲歌”),吕显率郡投降了北魏,可以说为拓跋珪最后攻灭后燕的胜利添了砖加了瓦。之后,吕显一家就在北魏扎下了根,绑上了帝国开疆扩土的战车。
在世祖拓跋焘时期,史载吕罗汉仁厚诚实、谨慎周密,二十来岁就以武艺超群而知名。可能是吕家氐人的背景,吕罗汉跟随父亲在帝国西北边疆服役。当时“仇池公国”的杨难当侵犯陇西的上邽(和诸葛亮一样,6出祁山的古战场),北魏当时上邽镇将拓跋意头知道吕罗汉的实力,于是让他登上西门城楼,射杀杨难当的领军将领以及士兵23人,这些人都应弦而死,当时的吕罗汉真是威风八面,“狙神”出世!吕罗汉也因此一战成名,受到了拓跋焘赏识,之后的官运亨通就不难理解了。
后来,在拓跋焘死后,拓跋浚发动政变,击杀宗爱之时,吕罗汉就是在禁卫军中任职。史载吕罗汉在政变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吕罗汉是追随“政变铁三角”(陆丽、源贺、刘尼)拥立拓跋浚上台的功臣。到了冯太后时期,拓跋弘北征柔然之时,吕罗汉官拜镇西将军,留守中央。
比较源贺和吕罗汉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俩有很多共性:第一、都不是北魏宗室皇亲,但都有“五胡十六国”皇室血统;第二、都有赫赫武功,能力极强;第三、都参与了拓跋浚上台的政变,也因为此,成为了拓跋浚,以及之后的冯太后的“铁杆拥趸”。
请注意,其实冯太后本人也是“北燕帝国”皇族后裔,和源贺以及吕罗汉“出身”极为相似。有了“已亡国的皇室血统”这样的标签,相信源贺和吕罗汉在心理上和冯太后更有“兔死狐悲”之感,就更容易臣服于冯太后这个政治强权之下,而不像那些拓跋宗室王爷们,思想上可能还有执拗的“保皇”的羁绊。
有了上述分析,读者们再看看拓跋弘“指挥”的“北征柔然”的战斗序列,还感觉有那么单纯吗?拓跋弘真的是在指挥作战,还是他根本就是冯太后的提线木偶而已?这场对柔然的大胜后,拓跋弘和冯太后的对决还会如何发展?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