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附近屯垦,变成了一个农业牧业混合国家,但国家高层管理人员(三公以上的重臣)还多为鲜卑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牧业为主。
现在正值春夏之交,牧民正在原野上放马牧羊,牲畜正要在这个时节交配产仔,如果集结大军,不仅牧民变成士兵被拉上前线,**种羊也要被作为军事物资消耗在战争中,当年的畜牧生产必定受到大面积损失。而这些鲜卑大臣背后就是这些以畜牧为生的部落,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为皇帝打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呢?难怪连保太后这么个老太太都出来阻止,因为道理太简单,一打仗,可能到冬天自己部落的部民就要喝西北风去了,一大家子人生计怎么办。
其实这个现象不光是鲜卑人的特例,翻看史书,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开始,游牧民族主动发起的战争多在秋冬季节。这样春夏放牧生产,秋冬烧杀抢掠,才能保证革命生产两不误。
可惜这些大臣有点out了,如今北魏帝国已经今非昔比,随着从太祖拓跋珪、到太宗拓跋嗣、再到世祖拓跋焘三代君主的不断努力,帝国农业人口大大增加,首都平城附近就有大量从山西河北移民来的屯耕农民。
作为农业生产,春夏之交正好是冬小麦成熟的季节,如果在此时发动战争,粮食供给会比较充足。这样结合一起来看,北魏这样一个畜牧农耕混合帝国在这个时机攻打柔然汗国这个纯畜牧国家,就算打成平手也是自损500可杀敌1000的节奏,农耕畜牧混合业态的优越性一览无余。
拓跋焘心中暗骂这些鲜卑老顽固们顽明不化,但不好直接驳斥保太后的面子,只好给智囊崔浩递眼色寻求帮助。
崔浩心中自然有数,他没有就农业畜牧业这个敏感话题展开,而是就国际形势发表自己看法。
崔浩说道,“正是由于南方刘宋帝国正在不断积聚实力,我国才更应该及早对柔然汗国采取毁灭性打击以安定北方,避免未来两线作战的窘境。
我敢保证,当我们今年北击柔然之后,刘宋帝国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动作,展开大规模对我国的入侵。另外,就算刘宋帝国趁春夏之交河流上涨,漕运便利的机会北上,也只会止步于黄河一线。
其实黄河以南区域,就算送给刘宋也没什么大不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在夏天打过来,我们也可以在冬天打回去。南北方人民习惯不同,他们以步兵为主,我们却擅长骑兵攻杀,一来一回,他们已经疲劳的要死,我们却从容进退。
试看,像刘裕那样的大英雄已经攻下关中地区以及黄河以南地区,之后却根本守不住,白白给别人做了嫁衣。现在刘宋虽然国力增强,但能征惯战的将军不断凋零,关中一役,赫赫有名的“北府兵”也元气大伤,前几年刘宋的“肃反”运动致使军中军心不稳。刘宋帝国如果胆敢和我们开战,只有死路一条。”
崔浩的分析头头是道,北魏君臣将作何战略选择呢?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