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北魏拿下山西后,趁士气旺盛,继续向东攻击河北。拓跋珪首先派出将军封真领一路兵马出居庸关,佯攻蓟城(北京),牵制后燕兵力,自己带领兵团主力穿越太行山井陉(当年韩信就是出兵井陉灭赵),包围后燕首都中山。
但此时的战局却向着有利于后燕的方向发展。慕容宝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把兵力辎重全部集中在中山、邺城以及信都3个大城中。由于攻城战不是北魏骑兵的强项,城市无法拿下,军队的补给就只能靠后方穿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长途转送,或者就地抢夺散落在大城市外面后燕老百姓的粮食,但后燕百姓已然听说参合坡北魏士兵惨无人道的坑杀俘虏事件,早就跑进深山老林里躲避,抢粮变得越发困难。
在随后几个月的攻防战中,尽管互有胜负,北魏还是占据了上风,尤其柏肆之役后,后燕失去了大翻盘的机会(后一章会详细介绍)。但由于北魏军的暴行,后燕军民无论多么艰难,都死战不退。拓跋珪的野战军困顿在后燕的坚城之下,逐渐失去了锐气。尤其等到天气转暖,拓跋珪军中又爆发了瘟疫,加上一贯的饥荒,人马牛羊死去过半,许多将领劝说拓跋珪道,“大王,如果我们再不撤兵,就无兵可用了!”
拓跋珪却说,“这是天命,四海的人民都可以组成国家,就在于我如何安抚他们而已,何必忧虑没有人民呢?”
拓跋珪的这番话道出了自古政治家的一个秘密,哪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政治家手上没有沾满敌人和自己人的鲜血,为了获得“胜利”,人命又值几何?成不成功唯一的区别在于,如果你失败了,就会被胜利者冠以“盗匪”、“民贼”、“反人类”等等罪名;如果你成功了,就会被冠以“千古一帝”、“xx盛世”等等美名。
在农耕时代,每逢一个大乱世的结束,人口大面积减少,相应人均占有社会资源就提高了,在重归和平之时,只要此时的统治阶级不利令智昏,用“看不见的手”去自然调节社会资源,人民的生活必然得到大幅度提高。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一不遵循这一规律,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这些“成功人士”歌功颂德,他们的道德修养也许只比那些被他们踩在脚下的反派人物高那么一点点,甚至还不如。
普通老百姓在这种乱世盛世的更迭中只能像大海中漂浮的一片树叶,只能自求多福。有人说“宁做盛世犬,不为乱世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在政治风暴来临之时,如果能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狂热,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如果还有余力,就帮助一下那些被迫害的弱者吧,这也许就是读史能带给我们这些卑微的草根们的一点启示。
佛说无善无恶,天机又如何能被凡人洞悉?
北魏和后燕都在苦苦支撑,幸运之神却再次眷顾了北魏南征大军,拓跋珪惨无人道的坚持最终为他迎来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