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方向看了看,说着:“站得高了,望得也远了,好像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厂区还要壮观呢!”说着,也走离了窗前。梁博文回应着:“嗯!”也琢磨着:“怎么再出现一些新景在工作中,都没有觉得欣喜若然的呢?我早有的会欣喜若狂的想法呢,怎么都压不住不去想秋天是那么地萧条,却又是那么地令人神往呢?”和郑雯雯往宿舍楼下走着,被动地情绪与景象交替着出现了。
梁博文虽然搬进了新宿舍,但是并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住到公司,因此还是按照上下班的时间出入公司。不过,梁博文在早上到达公司时,却还是会时常遇到那位年轻男士。梁博文依然会点头微笑,回应着对方望来的目光。
后来,梁博文中午休息去宿舍,遇到了简阳。简阳想到接下来需要准备开的销售科工作会议,于是对梁博文说:“博文,新厂房已经投入使用,新产品马上也投入生产了。前几天,从外地刚调到我们公司的技术员,我们也已经都给他安排好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了。我听说是那个地区没有对应的招聘单位,毕业在家没事可做,由于部分同学是我们本市的,才进了咱们的公司。咱们公司请的老技术员也需要一位帮手,他也是比较专业的学校毕业的。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是专业技术过硬,能够接受应聘,也正是相对咱们公司上新项目才来的。”和梁博文很详细的说完,也间接地说了销售科的工作任务会加大。梁博文想到了遇到的那位陌生的年轻男士,寻思着说:“您和我说的接待工作,还有做广告宣传的事,都是针对新产品开发,为什么还要把其他的产品一起并入宣传册呢?”把晚上回家后做好的宣传文案,递给了简阳。简阳解释着说:“你和技术员,还有客户可以达成共识,相对公司产品和投入市场的细节,也比我了解的全面。我说的接待工作,和广告宣传,不是平面广告,是我们市里经济频道的传媒广告。”说完,认真地看起了梁博文写的文案。
不了几天,公司的新产品经过平面广告,和具有文化艺术欣赏价值的传媒广告,做了全面的宣传的同时,也与不断研发的部分同类产品一起投放了市场。梁博文通过简阳需要的文案,还有简阳和她说的公司内部管理方案,对工作又做了同于过去的一次安排,也开始为了推销新产品,奔忙于了从众多需求的单位筛选出的那部分公司之间。
梁博文在感到简单无节奏的工作流程中,从这时才因有了新的转折点,也想到了读过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句说“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因为接触到了不同用途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的公司,反而如同入门着一项精湛的技艺,有了更为诗意的感受。她的诗意里有感念,有感伤,也随着在公司不断提高的业绩,有了与日俱增的悲凉不惊的情怀。她每天依然兢兢业业地做着工作,也只想着一件和她切身利益最相关的事情,就是把公司产品如何推销到本省内有所需求的商家。梁博文在销售的旅途中觉得百无聊赖了,也会赞叹着:“有了畅销的产品,对于公司,对于员工,都像是遇见了一件天随人意的事呀!”还是认真而且严肃地对待了公司领导安排的销售工作,和公司的销售人员奔在了陌生变得熟悉的城市,和去往众多厂家的路上。
随着工作需要,梁博文开始出现在去往外地的长途车上,也会利用乘车思索问题后的闲余时间,了望窗外一闪而过的那部分风景。深秋时分,窗外的景色像一幅油画画卷,也像被时光剖蚀的一部有了时代意蕴的动漫故事。梁博文看着这些时间久了,心情也会随之转变,并且少了起初只看风景的逸然心情,寻思着:“几年来有付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也还都有了一点小收获。”但是相对生活里出现的过往,却还是突然地占据了大部分的思想空间。她再次地想起了陈明艳说的话,也想着:“在某些时候,人的原来本性,还是会在外表上透露出来。”她理解的话意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而是像陈明艳认为的“本性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可是本性的外露,正是一个人无法隐藏到内心的那些事情倒置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了变化,才会让最原始的某些情景重新返回意识里,让意志出现改变,以致影响到本来的性情。梁博文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叹息,可是由于不断出现的对往事的回顾,有的沉浸在悲秋的情绪被定义成了惋叹。她惋叹着人间有的喜怒哀乐,惋叹着人间都不愿深究的生老病死,也惋叹着这些的到来,为什么会让她不抱怨生活的不幸,也不故作煽情地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相提并论。虽然思绪会像顽疾折磨着一个人的身心,可是思绪也成了一份求生的欲望,让她把许多困扰的事情都归于了一种病理的结果,采取了淡然地面对这部分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生活片段。她也告诫自己:“既然都与感情有关的事,也不可能无法控制,毕竟心情只能由着感情支配。”也认为改变命运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不需要大张旗鼓的进行,对于动了本质的问题都不可取。
秋风瑟瑟而起的日子,梁博文带着真情实感奔忙于工作,也用萧瑟的情结打发着忙碌过后的时间。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她的工作生活还是老样子,本来揣摩着事情有所转变,必然会有所发展,可是觉察到的工作变化却或跌宕起伏,或倏然而止。她利用文字记载着这些发现,也时常地通过书写和回复往来的书信,打发着独处的时光。或许一个人对自己需要什么,或者需要去做什么,再了解不过,才以致对别人的认识与了解还是充满了疑虑。因此,梁博清看过梁博文有感而发的来信时,并没认为梁博文的工作有了好的开端,就会有一个安于现状的生存空间,反而认为梁博文因为公司管理的细则,处在了一种寡然无助的境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