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1 理论层面研究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些活动的商业模式等提出了重大挑战。

    3.educause: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窗口

    educause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现有两千所高等教育机构和25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加盟。它不但见证了高等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到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推动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educause旗下有两大刊物educausereview和educausequarterly。前者主要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冲击,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思想策源地,它每年刊载的“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课题”(educauseannual top itissuesin higher education)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参与;而后者则主要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实践人员,讨论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应用。educause专门建立的门户网站(http://munication)和技巧学习(knowledge skill)。哈立德(khalid)(2000)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互联网技术在科研中的潜在贡献:影响因素分析——以沙特女子大学为例”中,以实证方法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互联网在沙特女子大学科研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使用互联网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便利性因素、信息资源因素、职业和专业因素、个人感知因素。艾登·塞拉米(aydin selami)(2007)在“外语学习者对互联网的态度”研究中,通过对115名外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克服互联网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可以提高外语学习成绩。

    2.1.2国内理论层面的研究

    我国在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思考的角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观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何克抗(2008)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认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任友群(2009)在《创造学习新平台——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一书中,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工具和文化,以案例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及其信息素养问题。张建平(2006)等在总结了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以及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信息素养、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多个环节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2006)认为,技术变革给高等教育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发展中国家教学新模式的跨越式实验带来了可能性。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

    钟志贤(2009)等认为,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张俐蓉(2007)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将真实的问题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和工具、提供学习反馈、形成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的联系和促进教师学习。黄荣怀(2010)等提出了“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通过社区实践、个人网络或与工作相关任务等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不再分离,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一致的;技术在改变(重写)我们的大脑,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在定义和重构我们的思维;过去持有的许多学习理论将不再使用(off-loaded),或将被技术支持;know-how和know-what将被know-where(知晓哪里能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替代。景红娜(2011)等认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习者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但却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学习效果。而基于moodle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深层学习模式,可以使深层学习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

    钟志贤(2010)等基于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探讨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模式。他认为,三元智力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促进探究学习。陈家刚(2010)以认知学徒制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利用技术支撑来对学习环境进行8个方面的设计:情境学习、示范、指导、脚手架、清晰表达、反思、技术支撑的探究和远程或在线认知学徒模式。桑新民(2012)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剖析,对课程创新、课堂创新典型个案进行评介,提出了“太极学堂”理念,双向构建网络课程与现实课程、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陈琦、张建伟(2003)提出,技术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中介工具,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学习监控工具、媒体、信息处理工具和社群互动工具,并以为基础,分析了各种信息技术在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中的整合应用。王竹立(2011)针对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挑战,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新建构主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任务以及该理论的意义和局限等。并进一步提出了将联通主义和新建构主义理论互相融合、共同指导网络时代学习的基本思想。

    4.对信息技术的反思

    王佑镁(2003)提出,技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和工具,但同时给教师带来了认识和运用上的困惑,给学生带来了认知和使用上的障碍。技术一方面变革了学习要素,另一方面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又必须依赖技术的参与,技术成为提高学习者学习效能的一种重要力量。技术参与改变了学习系统各要素,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这实质上是一种高技术条件下的学习(r tbl:rich-technology-based learning)。赵青梅(2007)对互联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干扰进行了研究。吴安艳(2011)等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认为网络通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教学成为可能。依据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途径、强度和范围,构建了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理论模型,即将师生互动途径分为同步互动、同步异步共存互动和异步互动三大类共八个层次,越在底层,师生互动强度越高,但互动范围越小。实验比较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带来师生互动实质性的变化:互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同主导;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成为可能;师生互动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途径多元;师生互动的受益面变得宽泛,但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度有所减弱。王卫军、王文君(2010)反思了课堂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取向的思考;王青(2010)对网络教学意蕴的认识论省思,提出了“技术、工具,抑或存在方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