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
其实,这只不过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罢了。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而第二次罢相之前的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然而,赵佶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能为他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蔡京一点颜色瞧瞧。
而打击蔡京,实质上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赵佶的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赵佶要让满朝文武明白:朕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到了此时,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这年蔡京已六十三岁。
这年冬天,蔡京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告别政坛了。
虽然已经下台,但因为对蔡京的忌惮,蔡京仍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
蔡京被迫离开东京,到杭州居住。
如果蔡京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蔡京或许就不会被明代小说《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奸臣形象,或许也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灭亡的替罪羊了。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要尽死以报赵佶对他的知遇之恩。
蔡京要兑现他自己的诺言,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童贯动了收复燕云的念头,而当时的宰执(张商英、郑居中与何执中)都不堪大用,于是童贯便助蔡京复相。
那时,赵佶也受够了一众无能的宰执将北宋弄得乱糟糟的。
于是,赵佶给已经赋闲接近三年的蔡京下了道御笔手诏。
在这道御笔手诏中,赵佶先是肯定了蔡京这些年的功绩,然后赐给蔡京一座位于东京汴梁城中的豪华宅邸(即鸣銮堂),令蔡京复太师,仍旧楚国公致仕。
收到赵佶的御笔手诏之后,蔡京立即带着全家老小从杭州搬回东京汴梁城。
不久,蔡京落致仕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直到今年六月才第三次致仕。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顶峰最鼎盛的时期。
在这九年间。
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蔡京在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蔡京的第三次复相,与收复燕云有关,蔡京的第三次罢相,也与收复燕云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且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个原因是,蔡京对童贯挂帅很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蔡京见天下已匮乏,边境又无备,心里有所忧惧,不想打这场国战。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大家一张纸片,让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蔡京其实已经察觉到大宋军政腐败不堪,如果此时发生战争,胜败真不可预料。
蔡京甚至多次劝赵佶放弃燕云之梦。
但赵佶不以为然,赵佶觉得,蔡京随着年龄增长,胆子却变得越来越小。
赵佶将蔡京找来,对蔡京说:“当年,太师一再劝朕收复青唐,结果,朕一出兵就把青唐给收复了,可现在,太师怎么变得缩手缩脚了呢?”
蔡京苦笑了一下,说:“官家,不是老臣变得胆小,而是形势不同啊,如果当年也是今天这样的形势,老臣也不会主张收复青唐的。”
听了这话,赵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从此,赵佶便不太愿意搭理蔡京了。
今年六月,也就在蔡仍在五马山剿宋江义军的时候,蔡京被罢相,现在朝廷大事均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负责处置……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