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与西北的冰封天地不同,海南依旧是温暖如春夏的美好。
朱和英跟徐行一样是教育局长,他这个昌化的教育局长还只是一个县级,但是看朱和英出入之做派,四轮马车,前后办事员,这架子比酒泉的知府都要大。
朱和英一点都不在意昌化的老县学,他的思想和徐行是两个极端,目光早就从县学转移到新学,甚至已经看向了本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看向了本地贫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这将是未来教育系官员出政绩的两**宝!
今天他来到县学的学田视察,完全是走马观花,人坐在马车里能不下车是绝不会让两脚沾地。
昌化县学的学田并没扩大,还是原先的五百亩。不过这五百亩田地已经不完全种粮食了。昌化作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石禄铁矿的所在地,在这里居住的工人和劳动力,其密度就是琼州府城都无法相比。而且石禄港口的开辟也让昌化本地的发展有了无比的推进力。
县学就在昌化老旧的县城里,学田在县城外,靠近石禄港口,用这样的好地种粮食,效益比不得种蔬菜瓜果的十分之一。
所以,边看县学在学术、课程上还抱着前清时候的老一套,在学田利用上可是与时俱进。瓜果蔬菜,一年的收入比县里的拨款都要多出几倍。所以县学虽然不被朱和英重视,但自身经费和耗用上是充裕的。
朱和英最后看了一眼学田北头那片院子,一间间的大瓦房。透亮的很。里面有晒场、有厕所、有牲口棚还有水井,一应生活设施不但应有尽有。而且布局的很是合理,使用之方便都是前清时候昌化之地不能想象的。里头住的是学田的佃户。一共有十几家。
马车咕噜咕噜的往前走,路上遇到了一辆旧式马车,拉车的老马老的都要掉毛了,车上装着两个封着盖子的大木桶。远远得飘来一股说不清楚的气味,朱和英立刻捂住了鼻子,他知道那玩意儿是什么。
……
就在朱和英视察老县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一个英国人已经来到了昌化五所小学之一的石禄镇小学。
艾布特来到远东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但他一直都呆在香港。他所在的洋行。每年最大的对华交易除了原先的鸦、片以外,就是把秦军生产的自行车、三轮车等运去南洋和更遥远的印度。
他这次来海南,是因为他听说中国人在海南种植的橡胶成功了。这已经是海南橡胶园的第三个年头,橡胶树苗的成活率还在97%以上,这当然是成功了。
而如今的橡胶又是高档自行车、三轮车等必需品。艾布特所在的洋行在对华的鸦、片贸易被彻底断绝以后,车行贸易就成了洋行的一大支撑点,是必须要重视的。
所以艾布特来到了海南,来到了昌化。因为昌化的橡胶种植是整个海南第一位的。
作为一个往昔的鸦、片贩子,艾布特对眼下的中国政府是万分反感的。他更不愿意接受中国如今的地位。
英国人在阿富汗的形式十分的不妙,中英即将开启新一轮的谈判。
艾布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几年前还是一群‘猪猡’的中国,现在竟有了跟英国人讨价还价,有了要英国也必须尊重其利益的资本。这是何等的讽刺啊!
在参观种植园后回来的路上。艾布特路过了石禄镇的小学。这个镇子是非常在繁华的,以艾布特的眼光看,石禄镇街面的繁荣比之昌化县城都要胜过一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艾布特走进了石禄镇小学。小学的校长见到一个洋人来参观。还非常高兴的派人给艾布特做引导。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坐下!”
艾布特来的很是时候,他完整的看到了小学上课的全过程。这个石禄镇小学只有四年的历史。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年级段,最高年纪更是只有一个班二十多名学生。
但他们是昌化这片古老土地融入新时代的种子,是海南未来的精英和骨干。
简陋的白坯木,简陋的教师,讲台上的老师最大不超过三十岁,穿着蓝色的土布短装。新式小学的老师很少有穿汉服的,虽然他们家中肯定都会有汉服。但在平日上课时候,那绝对都是短装。
班级里雅雀无声!这让艾布特对于这所小学有了第一个印象,纪律严格!
这所学校里面没有女老师,班级里没有女学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