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奇才。小可万分佩服,请李大人受我一礼。”
李春烨是官场老油条,哪敢受朱由诚一礼,赶紧掺扶。但朱由诚可是武状元,力气岂是李春烨这个书生可比,还是硬受了一礼。
李春烨嘴上连连说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非常美,人总是希望被别人肯定的。更何况肯定他的人还是天下公认的才子。
他继续说道:“高第继任蓟辽经略,采取了一个正确的策略。既然辽东将领皆不可信,那就不守辽东。把辽东将领尽数调往关内,这样辽将边将混合,互相监督,没有养贼或从贼的路径,山海关必定能牢牢守住。可是高第军事正确,政治却错得一塌糊涂。我可以预料,下一步必然是御史言官的弹劾书把高大人淹没。高大人守住山海关。却因胜下台。下一任的蓟辽经略十之要落到我的头上。”
“如果李大人担任蓟辽经略,会如何镇守辽东?”
“还能怎么样。肯定是沿继高大人的政策,然后坐等言官的言论将我淹没,灰溜溜地卷铺盖回家。朱大人,下官不贪钱。只图名,你不能和魏公公说一声,放我归隐?我不想在后世的《明史》中,被列入误国罪臣录里。”
朱由诚纵声大笑,道:“如果没和李大人深谈,我几乎错过一个人才。李大人,我猜如果我不帮忙,你下一步是不是上表朝廷,请求致仕?原因吗。就说母亲年老体衰,无人照顾。回乡以后,你就和魏公公切断联系。假装不是阉党中人,几年或十几年后,阉党倒台,李大人还是清流名臣,说不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然得等到辽东平定。或是能远离兵部尚书之类的倒霉官职的时候。”
李春烨悚然色变,期期艾艾地说道:“朱……朱大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你真是星宿下凡,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
“推测而已。官员致仕无非有两种借口,一是自己年老体衰,二是家人年老体衰。以李大人那么爱惜羽毛,一定是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喽,这样在尊孝重礼的大明,还能博得满堂彩。李大人眼光长远,知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魏公公现在呼风唤雨,朝中一时无两,但总有倒台覆灭的一天。不趁早切割,到覆巢时算后帐,岂不糟糕。”
李春烨此刻心里正在大叫糟糕,忘了朱由诚天纵英才,数次挽救魏公公于危难之中,今天吐露真情于他,不等于把实情告诉魏忠贤吗?魏公公虽然对自己不错,但也是睚眦必报的人,看来今后自己没有好日子可过了。真是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膻。
朱由诚接着说道:“李大人,请放心,魏公公是魏公公,朱某人是朱某人,我知道的事,魏公公不一定知道。不过,李大人要求致仕的事,我是一定会打岔的。大明不缺战术人才,但缺战略人才。满堂文武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不到整体的战局。只有李大人,跳出常规思维,以战略的高度观察辽东。实在是难得。您有这么好的见识,归隐山野,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李春烨心中感动,说道:“这不是没有办法吗?我考科举的时候,也是抱着精忠报国的思想。但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报效祖国的前提是爱护自己,否则国没报成,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朱由诚略一沉吟,决定把实情告诉他:“既然你对我说实话了,那么我也实话实说,高第撤兵的方略是皇上决定的,所以文官、武将的弹劾最多只能让高第挨皇上一顿申斥罢了。你不用担心高第走了,你背黑锅。这个黑锅是钦定的,你想背也背不了。有我和魏公公保着,高第怎么也得在山海关呆上四五年。至于四年以后,大明基本解决了西北饥荒的问题之后,本官将亲自领兵把建奴剿灭,你只管安心做你的兵部尚书吧。”
“真的?”李春烨有点疑惑地问道。
“你是想问我的话的前半部分是真的,还是后半部分是真的?关于前半部分,你不用怀疑,因为出主意让高第背黑锅的就是本官。至于后半部分,许多人认为我会折戟沧州城,结果呢,是两千大破五万。”
李春烨心中忧愁尽去,哈哈大笑。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高个子,现在发现有人比他的个子还高。
宾主尽欢,谈谈笑笑,说说京城掌故,聊聊名人轶事。说句老实话,男人八卦起来可远超女人,不边男人八卦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点江山,点评天下。
正当二人谈得高兴时,有亲兵敲门,道:“急报。蓟辽经略高第高大人有事禀报兵部尚书李春烨李大人和两院司业朱由诚朱大人!”(未完待续)
ps:(感谢订阅的书友,顺便滚键盘求推荐,求月票。感谢书友偷菜大大的连续两张月票!为了感谢书友的支持,朱由诚正在慢慢向辽东赶,在那里,他将遇到本书的超级oss。)
...
...